2011年2月21日

東海岸評論停3年 在網路復刊

【聯合報╱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東海岸評論」雜誌在諸多因素下,在2007年底停刊後,昨天轉型在網路上復刊,創辦人楊守全儘管身體欠安,仍堅持透過微顫的手「點選上路」,令人動容。


財團法人東海岸文教基金會榮譽董事長楊守全昨天上午由家人陪同,坐著輪椅前往基金會,為「東海岸評論」雜誌轉型為網路主持啟動儀式,現場人士為這位「東部知識界的巨人」熱烈鼓掌致意。

「東海岸評論」雜誌在1989年創刊,曾獲行政院新聞局綜合類雜誌金鼎獎(2002)、人文類優良雜誌金鼎獎(2003),且入圍金鼎獎三次、推薦獎一次。

受困於出版環境的衰退,製作經費的拮据,2007年12月雜誌出刊雙月刊第215期同時宣告暫時停刊,創辦人楊守全把雜誌名稱的使用權、發行權及已發行期刊捐贈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昨天在原住民歌手莫言的「渡口」繞梁歌聲後,東海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喬祥說,3年後的今天,基金會決定改以網路形式發行「東海岸評論」電子雜誌,從社會、教育、環境、心靈、文創、旅遊等六大面向,傳播、記述、評論關係東部的活動及時事。

「東海岸評論」電子雜誌網址:http://www.eastcoast.org.tw/,歡迎上網瀏覽。


本文經作者范振和同意,全文轉載自【2011/02/22 聯合報

2011年2月18日

2/21am10:30「東海岸評論」電子雜誌發刊記者會


時間:2月21日 • 10:30

地點: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

秉持著「時事產生評論‧評論改造社會」精神,

長期關注東部地方發展的《東海岸評論》將在網站上復刊,

請和東海岸文教基金會一起爲營造東部公民社會而努力!

當天將邀請到《東海岸評論》雜誌發行人、本基金會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楊守全校長,爲我們啟動網站,宣告《東海岸評論》雜誌正式轉型在網路上「復」刊,延續原雜誌客觀的精神,關心與記錄東台灣值得被觀看的面向;基金會也將同步推動《東海岸評論》雜誌數位典藏、東海岸評論獎、東海岸之友、相關藝文活動等計畫。同時,邀請到熱愛花蓮這片土地的原住民歌手莫言為我們獻唱,歡迎各位媒體記者,以及所有關心東部地方事務的朋友們一起來共襄盛舉~

《東海岸評論》雜誌於1989年創刊,以書寫與言論,對東部發展提出最鏗鏘有力的建言。其間,曾獲行政院新聞局綜合類雜誌金鼎獎(2002)、人文類優良雜誌金鼎獎(2003),且入圍金鼎獎三次、推薦獎一次。然而,出版環境的衰退,製作經費的拮据,2007年12月雜誌出刊雙月刊第215期同時宣告暫時停刊,其後將雜誌名稱使用權、發行權及已發行期刊捐贈東海岸文教基金會。三年後的今天,我們基於對這塊土地不止的摯愛,及對生活週遭深切的責任感,以網路媒體形式發行「東海岸評論」電子雜誌,從社會、教育、環境、心靈、文創、旅遊等六大面向,傳播、記述、評論發生在或關係東部的活動及時事。

另一方面,推動《東海岸評論》雜誌數位典藏計畫,將18年215期多達兩萬多頁的內容逐一數位化,建造一個讓公眾回顧、研究、應用的東部社會文化資料庫。並將秉持「時事產生評論‧評論改造社會」之精神,舉辦東海岸評論獎,聚焦東部場域之書寫,鼓勵民眾以深度評論刺激整體環境發展,促進公民社會營造。

此外,為促進民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我們同步策劃「公民新聞寫作」、「紀錄片講座」、「表演藝術營」等課程與活動,邀集各位,一同以書寫、討論、展演的方式,關心地方事。也請認同支持本基金會理念的民眾們加入東海岸之友,共同爲營造東部公民社會而努力!

我們自我期許,無論過去或未來,面對東部的公共事務,我們都不能缺席!

※網站尚在建置中,敬請期待2/21的開站~

※楊守全-紀錄東台灣 http://space-east.blogspot.com/2009/10/blog-post_12.html

2011年2月16日

紀錄片講座04:劇情片特映_陳文彬 X《靈魂的旅程》


311(五)pm7:30-9:30
地點:乙皮畫廊(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近博愛街)
預約:8334545 or space.east@gmail.com (預約者請於當日活動時間十分鐘前進場)
310日(四)pm7:00-9:00
地點: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音樂教室
(座位有限,6:30pm 開放進場)
 ※兩場次皆由陳文彬導演擔任與談
 主辦: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靈魂的旅程」是一部以原住民語言發音(泰雅語、邦乍語)為主軸的一齣原住民電影。導演選擇在新竹縣尖石鄉鎮西堡深山裡的泰雅部落,搭景重建泰雅古部落樣貌。劇中服裝、道具、美術及語言等,都經過長期細心考據的工作。

全片以泰雅族人傳唱已久的「古訓」為戲劇核心,透過古訓內容中的故事,編織出一場古泰雅族人與現代泰雅族人對話的戲劇。全片呈顯長期以來原住民族對待生態、 自然與土地的特有文化認知及價值觀。透過主角「尤勞‧尤幹」劇中一人分飾的二角,分別以古代祖靈與現代原住民的角色,相互對話,並帶出現代原住民生活現狀與文化困境。從現代原住民返鄉歷程中遭遇的事件,帶出現代原住民覺醒的過程。

這是一段古泰雅靈魂誤入現代社會,與現代泰雅族人對話的故事。在古泰雅部落中,為了族人生存問題,帶著族人在雲霧山中遷徙飄浪、尋找新住地的頭目「BUTA」,他在一次雲霧中,誤入現代一座拆遷的城市。

而現代城市中一名泰雅族「原民局局長達袞」,因為縣府拆遷原住民違建問題,在行政體系中左右為難,充滿無力。在原民部落被怪手粗魯摧毀後,達袞滿懷歉意的 到部落中,他在難過的情緒下,不幸遭受意外昏迷臥病。於是,昏迷臥病的達袞與BUTA,開始展開一連串的對話。在對話中導引出一段原住民族在現代社會中的 生活樣貌與特有原住民文化與哲學意涵。全片故事繞著這段特殊的對話情節,抽絲剝繭的引領觀眾,進入另一段文化的故事裡…… 

2011年2月14日

【回響】第二屆東岸表演藝術工作營-精選演出《罰》


無實物的演出好強,角色轉換也很順暢,節奏緊湊,想起過去被師長處罰的情況,有處動到我。>"<

好棒!好喜歡!

請時間分配上可以更加確實,謝謝。「罰」的構想與表演讓我很驚訝!雋展先生的表演很豐富。討論中,我也是屬沒有被體罰的經驗的人,我想體制有原則性和很難被改變的特性,在這樣的狀況下,「有理的屈服於體制下」應該是可以被肯定的,因為在未來,社會規則依舊存在,你可以改變現實的一角,卻無法打破自己希望的烏托邦。

太精采了。

國中有數理資優班嗎?高中有,國中是有美術班漢體育班級一般學生,而我們的國中有上面三種加上特別學生,我記的不是補習班嗎?為什麼有校長?現在有學校和補習班在打,有一個英文補習班叫建中,只要有錯,男生去W.C脫褲子打,女生打腿,在大家面前。

很棒,但觀眾群可多鎖定年紀稍長的學生族群獲為人父母者吧,小朋友不太適合。希望您能將此再宣傳,加油!!

非常精采!透過台灣學生共同的體罰記憶,表達眾多繁複的"潛台詞",發人深省,令人心跳加速卻又幽默,易了解的好戲。

表演很棒!

其實我更想要看到欣然接受體罰的學生心境。可以嘗試看看B-BOX(人體音樂)

快速的轉換,情緒的衝突,身份的背後,歌很棒,很喜歡煙被風捲到月亮後面那一段,阿雄不管有沒有跳,哲學和月亮都在那刻凝結。

才剛看了前十分鐘,我就想到了我的國中老師,一邊看一邊回憶,這真的是一部非常棒的劇。

對於我來說,今天看到最有趣的在於價值觀的傳遞方式,罰不是為一一種方式,但是確定是現在最常用的方式。

很棒的演出!讚啦!期待再次觀賞,討論也很優。

對體罰的描寫十分深刻,讓人對整個體制有種反思及無奈,有很多事想寫,但很難交代清楚。

我是個雙面人,我自己這樣認為的,一個是保守內向的我,一個是活潑愛show的我,不知覺中就被導引到這來了。

這齣劇很讓我有深刻感受,問了許多問題,但也得到了解答3Q,演出很棒,燈光、音效、吉他都很棒!

劇本、演技都非常好,讓我有很多的共鳴,體罰也是我國中時期共同的印象,謝謝你的表演。

成長的經驗,不只可以作為演出的材料,更是我們長成的一部份

很令人深思,非常的棒。

蠻有張力,很深沉,讓觀眾有很大的思考空間。

看這部戲是好特別的經驗,一個人可以這樣演,豐富有張力,而且戲劇人好友內涵,特別在節目後的分享,這強化了一場戲的意義。

場面調度精采,主題明確而發人深省

2011年2月11日

紀錄片講座03:《最後的晚餐》

時間:2.25(五)pm7:30
與談人:胡朝聖(「食托邦」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策展人)
預約報名:免費入場,8334545 or space.east@gmail.com (預約者請於當日活動時間十分鐘前進場)
地點:乙皮畫廊(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近博愛街)
本講座相關影片資料由鳳甲美術館提供

吃什麼好呢?假如這是你的最後一餐。

全球約有50個國家仍執行死刑,執刑前大多有所謂「最後晚餐」,媒體會詳細記下臨死的囚犯吃些什麼?瑞典藝術家畢傑與柏格隆(Bigert& Bergstrom90年代因為閱讀死刑犯相關報導,因而對這個議題產生興趣。

他們翻遍圖書館尋找有關死刑犯最後一餐的文獻,發現付之闕如,於是決定自己尋找答案,最後拍下融合動畫、雕塑與裝置的紀錄片《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以曾為200名死囚煮過最後晚餐的美國人普萊斯為主軸,乍看像是個美食實境秀,普萊斯一邊烹調炸雞、鱸魚、薯條......一邊說故事。透過冷酷的死刑,探索人際與社會的疏離,及法律的不公。導演並未如人權主義者為死囚辯護,卻藉此反詰基督信仰裡「不可殺人」的誡律、社會及法律的殘缺。


2011年2月5日

紀錄片講座02:《出賣牙買加》

時間:2.18(五)pm7:30
與談人:賴威任(黒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辦公室主任)
預約報名:免費入場,8334545 or space.east@gmail.com (預約者請於當日活動時間十分鐘前進場)
地點:乙皮畫廊(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近博愛街)
※此場影片感謝黒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還是初三,宣布本月紀錄片講座為《出賣牙買加》著實有點不合時宜,但繼一月放映《種樹的男人》,由此片接力,似乎也有連續的作用。

不知道各位對200911月開始的「搶救七星潭全民連署行動」是否猶有印象?那時候,原本每個人都能去的七星潭,有可能因為「派帝娜七星潭濱海渡假村開發計劃」而失去共有的權利。幸好,當時無分居住縣市、無論團體或個人,都深知這起開發事件其中的草率與粗糙,於是就在2010年前,財政部一紙公文,中止了這起有失審慎的開發案

重提這起事件,是因為《出賣牙買加》講的事情如出一轍;首先是當地海岸線興蓋起一間間旅館,原本屬於大家的海灘不但因此遭受環境的破壞,漁獲量的銳減也影響了傳統產業工作者的生計,而飯店業者「可以增加就業機會」的公關聲明,事後證明僅是一紙讓受雇者領著低薪,工作量卻加倍的經濟謊言。影片裡的種種,很容易讓我們想到花蓮,乃至台灣其他縣市都可能蒙受著這樣的殘酷遭遇。

現在,台灣幾乎所有城市都喊出觀光大縣的口號,彷彿觀光業已然是台灣的璀璨未來。然而,在這樣的走向之下,我們幾乎不曾討論在觀光與開發之間如何均衡的議題,尤其花蓮的美正植根於緩靜人心的大山大海,居住於此的我們,畢竟無法旁觀。《出賣牙買加》不會是解決問題的答案,但卻是一道能促使我們聚在一起,好好討論的,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