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6日

【2011第三屆東岸表演藝術工作營】環境舞蹈匯演














@環境舞蹈匯演@
一個晚上,看盡四支舞作
地點:將軍府環境教育中心(花蓮市中正路618巷2號)
日期:10 / 29、30(週六、週日)_7:00pm開演

@創作者@ 
林祐如:舞蹈很自然地發生在我的生活中,讓我心情很年輕,很自在地想笑就笑,情感很直接,精神沒甚麼負擔。不是劇場離不開我,而是我離不開劇場,現在還沒有想要離開過,放棄過,只會想下一步要做甚麼。(繼續閱讀
樊香君:(舞蹈對我來說)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信仰,它讓我找到一種存在在這世界上的意義或價值吧!讓我活著有立足點的感覺,透過舞蹈也讓我想很多事情,有關生命的東西。(繼續閱讀

蘇品文:這幾年真的在從事舞蹈創作的時候,我會覺得,舞蹈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本能,有時候身體會產生自然的反應,而那並不是經過編排的,所以如果有人問我「最喜歡哪 一種舞蹈?」我一定會回答說「我最喜歡即興」,因為我覺得即興的時候,是離本能最近,離理性最遠,它是一個模糊的、中介的地方。(繼續閱讀

 
谷慕特:他的雙腳想回到可以讓他再度舞蹈的地面,他的身體想在黑與白之間安然游走體驗,他的靈魂只是想跳舞,給每一個其他巧遇的靈魂分享。


@購票@
費用:一般人士150元、東海岸之友100元※採此優惠者請至乙皮畫廊購票
   身心障礙人士、民生里里民100元※請於演出現場出示身分證明文件

售票地點:乙皮畫廊03-8332626時光二手書店8358312璞石咖啡館8345968

 

2011年10月12日

11/5 pm7 《永恆的月之亮面 The Luna 》放映暨座談會



片名:永恆的月之亮面  The Luna            片長:76 mins
主持:江珮瑾(東海岸文教基金會企劃)
與談:洪菊吟(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常務理事)
            陳麗美(花蓮縣立南平中學諮商心理師)
            飄飄(片中主角)
            張桂哖(導演)
時間:2011.11.05 pm7:00~9:30
地點:乙皮畫廊(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
預約:03- 8334545 , space.east@gmail.com

※影片簡介
妳是拉子嗎?如果妳是拉子,妳會怎樣訴說妳的戀情?本片以訪談實錄的方式呈現『生活中的拉子』,為女同志神秘的戀愛觀提供一扇窗。觀眾將看見這些女人對自己愛情的沈溺與救贖,對自身感情的剖析與放逐。『真實的回答』是本片最可貴也最打動人心的力量,請觀眾用心聆聽這真誠的告白。

※導演簡介
桂哖,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法國第一大學電影暨視聽學研究,現為自由影像工作者;多次擔任小劇場影像設計,志向往Video Artist發展,影像風格傾形式化,節奏緩慢,敘事象徵豐富….,喜歡現代詩,愛唱社會主義反資本烏托邦,平時閒閒沒事也會新詩創作。


※相關影評
為什麼而比較?─ 永恆的月之亮面觀後感(1)
小T小婆的私房話:《永恆的月之亮面》
《永恆的月之亮面》路人甲觀後感
《永恆的月之亮面》


網址:﹝http://space-east.blogspot.com/
歡迎在FB搜尋:﹝東海岸

贊助單位:公益彩劵回饋金、鈞達股份有限公司
主辦單位:窺視者劇團財團法人東海岸文教基金會乙皮畫廊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2011年10月10日

為什麼而比較?─ 永恆的月之亮面觀後感 (1)

◎古嘉

「最想要的,也只是一個家,當你一開門時,有個人在家裡等你。」「當然啦,作夢的一點就是,當然會想要有個小孩啊。最好就像夫妻一樣,有個家,有個小孩,最好再養條狗。想要的就是這麼簡單的生活。」「可是很難喔。」

「那我問你朋友裡面,真正的T和婆,你覺得能夠做到像一般夫妻那樣子,到最後是走到有一個家的?」「不多啊。」「那我問你,你圈內朋友跟她的伴,在一起的時間長短,能夠像一般男女生那樣,走個七年八年的?」「也是有啊。」「多不多嘛?」「不多。」

其實,都一樣,為什麼要比?到底,是誰以表象詮釋,而讓兩者看起來不一樣的?不是那些嘗試戀情的「自己」嗎?(無論是同性戀或異性戀者。)

現代夫妻離婚率高達四分之一,沒離婚的人當中,有一半是因為小孩而死守著早已不幸福的婚姻,還有一部份的人則是死守著傳統社會的眼光……婚後七年,還喜歡這段婚姻的人,剩得到一成嗎?

很多異性戀女生也是常常在換男友啊,還有高中階段不到三年,就集滿十二星座男朋友的人,她還大剌剌地評價:「○○星座的男生比較好,我交過五個都覺得他們不壞;XX星座就很糟,兩個都一樣差勁。」

也不少家庭,美其名是一個家,但家中所謂的男主人或女主人,在家的時間還比不上收保險的。人家收保險季繳的,每三個月還會帶一小盒花生或是一本農民曆到客戶家,一待還會超過半小時;被稱為主人的,三個月都不見得回家一次,回家是為了向所謂的家人拿錢,待的時間或許會超過半小時,但超過的時間是睡覺時間。如此一來,就算是異性戀、結了婚,又哪有「當你一開門時,有個人在家裡等你」的感覺?

撇開社會與外人的觀點不談,要幸福、要長久,哪個不是掌握在兩個當事人手裡?這樣性別哪裡有關係?有著包容心並能彼此溝通的T和婆,不需要法律約束還是可以快樂地待在一起,領養一個小孩來養育,並且養一隻狗(要養貓也無不可)。這種自發性的相處,遠比一張紙造成的拘束,更紮實地形成一個真正的家。

外在當然有外在的拘束,但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裡,還不是自己的內心嗎?

有時候是我們混淆了真正的阻力在哪裡,我們想像的那顆大石頭,根本不存在,又或是擺的位置並不是我們以為的位置。

就像「家的感覺」,和婚姻是兩回事,甚至和愛情本身也沒有太大相關。無論朋友或情人,無論同性或異性,要的只是良好的相處和彼此間的信任。如果想要的是婚姻的保護或是覺得婚姻定義對同性戀的不公平,去羨慕異性戀可以結婚實在是沒有意義的事;真的要突破這點,唯有直接從努力爭取修法著手,才有建設性。

再說對父母的交代好了。重點不是在於同性或異性(異性間也有不少不被雙方家長祝福的婚姻),而是「婚姻」和「小孩」。社會的錯誤觀念,認為不婚就是嫁不出去或者娶不到老婆,認為沒結婚的人就是沒人要的,到老就會孤苦無依的……誰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實質上,不婚是個人意願,並不是沒人要,也不見得到老就會孤苦無依,只是老一輩的人腦袋還沒把這道理弄懂而已。社會上還是很多人有那種「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生物性的驅動,硬是覺得留個種很重要,還要把這種明明就是個人自由的想法強加在他人身上。人類自私的劣根性,常以為生養小孩又辛苦了這麼多年、付出了這麼多,小孩就是他們自己的延續,應該聽他們的話,而且要延續不能斷。因此,別說目前無法生育的同性戀,異性戀當中不能生育和不願生育的人也承受著同樣的壓力。如果哪天,同性戀也可以結婚生小孩,我不認為還有這麼多同性戀會受到父母親那邊的阻力。當然,能不能結婚還可以依靠法律的修改,生小孩的事以現在的科技大概很困難,不如改變社會觀念,讓社會大眾都能認為領養的小孩和親生的小孩沒有區別。同性戀對父母交代的確有阻力,但阻力絕對不是同性戀或異性戀的問題,把重點放在這裡是用錯方向。

就像影片中有拉子認為,T就該做什麼而婆就可以享受什麼,或是男性就該做什麼而女性就可以享受什麼;這種先將人的社會地位以及權利義務做性別區分的想法,才是造成同性戀(其實也是許多異性戀)會有悲情的主因。兩情相悅,兩人適合,就該快快樂樂的愛,這和性別以及性取向,哪會有什麼關係?

我當然不是說不能訪問出這樣的結果,我只是很疑惑,多數拉子是這樣想的嗎?(我知道絕對不是全部的拉子都這樣想。但是,這樣想的拉子是大部份嗎?)還是只是碰巧被訪問的拉子這樣認為?或者,從選擇訪談對象到剪接之間,造成這樣的呈現內容,其實是導演的引導?

之所以有此言,是看過不少記錄片,愈看愈覺得,記錄片是一種很主觀的東西,端看能不能將它拍得看起來客觀而已。如果導演想拿同性戀與異性戀做比較,到底目的在哪裡?預設的觀眾又是誰?是希望搏得拉子們的共鳴嗎?如果可以的話,我想聽聽看導演到底怎麼想。

※本文由窺視者劇團提供。

《永恆的月之亮面》路人甲觀後感



◎Autumn

自己的愛情故事是如此,別人的呢?別人的愛情會跟我一樣具有多災多難、剪不斷理還亂的悲劇元素嗎?假如是,又是個怎麼災難法?又或者,別人的愛情是電影般甜蜜浪漫?

究竟,如此為愛而生、為愛而活,錯了嗎?愛情之於我,為何如此重要又具影響力?然而對於她友人甲、聽說的乙、傳說中的丙,愛情又怎會那般地是種性愛的滿足、精神的高潮,有如男人的保險套用過就丟。

此兩端點間,還有什麼樣的愛情故事、戀愛歷程呢?
在愛之中我在找什麼?是什麼?究竟,我該如何看自己在愛之中?

透過訪談,多人戀愛故事當中相互對待的方式、心意、認為、態度,慢慢交織出我愛她的背後,是什麼樣的我,所謂的愛情,在那些陪伴、甜蜜的言語、共同生活、相互對待、生活相應之外,還有什麼我沒看到的?

片中導演用人體模特兒以及她身上故事性的演出,穿插在訪談中,並加入構圖式的片段畫面,全片流暢地傳達出關於上述問號明喻、暗喻、隱喻的開放性答案。同時也提供給喜歡動腦、愛聯想、喜歡類似奇斯勞斯基三色系列的人,一個智性上發揮的空間。不管是戀人還是團體中的朋友,也可以透過對隱喻那些聯想、猜想延續片中的訪談再做朋友間進一步的分享、深一層的溝通,加深彼此的了解與認識。

有看過大島渚的<感官世界>嗎?片中也有挑戰你情色尺度的片段,只要你夠投入,看片,也可以經歷一次“褲濕啦”。容易被挑動的人,看片前請依個人習慣的反應程度“安裝”好護墊或衛生棉!



※本文由窺視者劇團提供。

《永恆的月之亮面》


◎王瑋廉(劇場導演)

影像果真提供了一種看的方式,經由對生活片段的拍攝,足以讓我們在這些影像前面,可以大肆批評,同時也看見自己的批評,以及看見在永恆亮面,那無法休息的人們。

愛情事

《永恆的月之亮面》替我溫習了一些台詞,關於那些辯證著「愛」的點點滴滴,衡量著「情」的枝枝節節,那些事後連想要背誦,都覺得飄渺難憶的「愛/情話」。可恰恰就在於——誰不說這些「愛情話」,誰不樂於談論這些「愛情事」呢?我們總是一面試圖客觀地解說,一面又奮力地自我開脫;在說的時候,我們永遠都清楚自己的標準與立場,就像我們永遠不清楚這些標準和立場,因此我們會不停地說。

問題就在於:同性戀是平凡的,就像他們嘴裡經常批評的那些異性戀一樣平凡。「同志」身份是社會創造的一個「假象的特殊」,好像這些人別有用心、或是意正嚴詞地要影響這個正常世界,事實上,他們所處理的,卻是同樣錯亂與矛盾的價值觀。因此,想要在「同性戀」族群身上論述出什麼特別的條理,無疑都會像我們在討論愛與情一樣,「顛三倒四」!

家庭事

由於社會塑造了一個假象的特殊來看待同性戀者,因此,同性戀者不得不在這個被給予的特殊身份裡,一一面對從而衍伸出的問題,家庭,是最根本的。《永恆的月之亮面》並不深刻討論家庭層面,但所有你聆聽到有關於家人的部分,大概也就是他們所在面對的了——一些簡單的認同需求,卻牽扯著極其複雜的撕扯,基本的親情之愛,會在「是不是同性戀」這個問答題上,觸碰到底線。

然而如果要從家庭關係裡,解析出同性戀者的種種特殊性,無疑地又只會是在一個虛擬的主題上打轉,那不比影像中回憶者的某個神情,或是某段閃爍的語句,所能透露的更多。鏡頭下的「拉子們」,在說自己與父親的關係時,讓觀眾看到的,是作為孩子,我們始終在苦惱的事。

憂鬱事

憂鬱,憂鬱症;同性戀,同性戀患者。患有憂鬱症的同性戀者,究竟是怎麼樣在看待自己的呢?特殊中的特殊,兩種特殊間,是否互有因果呢?文明社會在幹的勾當,就是強暴你,又要輔導你。



※本文由窺視者劇團提供。

小T小婆的私房話:《永恆的月之亮面》


◎但唐謨

今年的拉子電影真是又精彩又多元,有一部兩大美女演的浪漫愛情劇《刺青》,還有一部兩大美女演的,描寫神愛世人,也愛同志?的馴獸片。這一部《永恆的月之亮面》是記錄台灣女同志的紀錄片,最近也要悄悄地上演了


描寫女同志生活的紀錄片?聽起來有點老套。但是這部作品,卻在一個老舊的形式中,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感覺。而這股動力,當然來自台灣女同志,一群小T小婆跳動的生命力。這部片以訪談為主,有時候是導演在做訪談,有時候是記錄情侶之間的對話。而最有趣的部份,就是女孩子們的kiss and tell,就是把自己感情甚至性愛生活的私房悄悄話,以一種純真自然而且很年輕可愛的語氣,講給攝影機聽。說實在,她們講出來的東西,有時候就像她們縝密的心思,很複雜很複雜,層層脈絡環環相扣,像我這種頭腦簡單的人,有時候都會被她們的精彩對話,搞得霧煞煞。實在是有趣極了!

在這部紀錄片中,可以發現幾個較大主題,一個是「身體」,一個是「生活」,因為每個人都是用身體在生活啊!對許多女同志,性別身分的認同,基本上就是身體的認同。有位女同志「盛裝」接受訪問,她的襯衫上面,打了一條很帥氣的領帶。還有受訪者討論到T婆關係時,提到她們並不喜歡一個太像男人的T,比較喜歡「娘T」。如此的討論,又再度讓人領悟到性別的多元多采,實在不是某些聖書上寫得那麼簡單無趣。「生活」的部份,當然就是她們很複雜很複雜的感情關係。這部紀錄片,把這些細膩,微小的描述,完整地記錄下來,保留了一種原始未加修飾的感覺,這也正是這部片所以會令人耳目一新。

關於「身體」和「生活」的描述,導演也用了非記錄性質的戲劇手法,加強這兩個主題之間的互動。我們會看到受訪者一面受訪,一面在開車的畫面、也會看到一個女演員在穿衣、不斷地換衣,好像在換身分、看她梳妝、塗胭脂至於女同志的身體,最近在那部馴獸片中有看到一下,兩個曲線畢露的女體泡在藍色的水裡面,好像在演《大白鯊》,很擔心會有鯊魚跑出來把她們咬死,雖然很好笑,倒也算是台灣電影中難得的女同志身體呈現。這部片所呈現的女體沒那麼複雜,就是一個脫光光的年輕女子的身體,在亮黃燈光的室內,非常自然地在「生活」,走動,我們也可以看見她的手、臉、毛髮、關節這種描述在男同志影片中並不稀奇。但是「女同志的身體」,彷彿是個神祕地帶,很多人可能都會以為拉子的身體,一定是被束胸繃得緊緊。這部電影,也同樣用一種原始的態度,呈現一個漂亮、自然、青春洋溢的女性身體,而且這個身體,是被拉子所慾望的。這個美麗的女性身體和電影的文本之間,進行著一種奇妙的交會。

※本文由窺視者劇團提供,原轉錄刊載於破報4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