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6日

【回響與剪影】「小地方、大視界」98年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計畫上課日誌.05


上課時間:4/25 10:00-12:00
授課講師:葉麗羚
課程主題:從公民觀點看花蓮藝文、社福團體現況
記錄人:Peggy

摘要:

1. 老師在開場時強調社區與公民之間的關係,並從社區組成、社區工作切入花蓮藝文、社福團體資源分配不均的現況。

2. 提出目前小型公益團體資源幾乎都受到企業化經營公益社團壟斷的現況,並舉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將原屬於該會接受服務的蕭煌奇,轉化為該會代言人的例子,引導學員思考弱勢社福團體爭取資源的可能方案。

3. 並引導學員思考如何向公部門爭取資源、培訓志工、舉辦藝文展演活動等擴大社福資源的策略,再帶回媒體傳播與社福團體傳遞服務信念之間的關聯。

4. 最後讓學員分組討論如何規劃媒體傳播計畫,行銷自己所服務的社區。

2009年4月25日

楊守全-紀錄東台灣



2009年1月24日公視晚間新聞

由前國大代表楊守全創辦的《東海岸評論》雜誌,創刊於民國七十八年六月。《東海岸評論》深入報導東部政經教育、文化產業、族群景觀,曾三度獲得行政院最佳人文優良讀物金鼎獎。

「花蓮環保聯盟理事長 鍾寶珠」
雜誌創刊以來,每期花費至少要二十幾萬。因為廣告業務招募不易,這份雜誌持續處於賠錢的狀況,但憑著對東台灣的熱愛,楊守全不惜投入所有退休金來讓雜誌繼續發行下去。

「東海岸評論創刊總編輯 林宜澐」
去年剛動完手術的楊守全,身體很虛弱,但他對東台灣的貢獻,讓他獲得花蓮藝文界發起的「花蓮文化奉獻獎」的殊榮。也因為他的努力不懈,讓東台灣十八年的發展軌跡有了紀錄。

※以上源自慈大傳播公民台記者盧天福、劉翔宇報導,經作者同意刊登。

【回響與剪影】「小地方、大視界」98年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計畫上課日誌.04


上課時間:4/24 18:30-20:30
授課講師:李明軒
課程主題:媒介素養2:實然篇
記錄人:Peggy

摘要:
1. 老師舉一名日本傳播教授關本英太郎在有感日本媒體引發的社會亂象後,教導兒童紀錄社區生活,嘗試與在地媒體進行溝通的例子為開端,帶入台灣許多未經查證的烏龍案例裡引導學員思考新聞報導的倫理議題。

2. 再從相關實例中簡述言論自由理論、市場模式功利主義、新聞專業主義,並提出哈伯瑪斯所提出的公共領域與民意的概念,帶領學員思考公民新聞的歷史起源在於公民企圖抵抗媒體專業主義,重新取得媒體近用權的社會意涵。

3. 最後再回到關本英太郎老師在仙台的經驗及慈大公民影音台的案例中,引導學員思考媒體究竟是誰的,企業的,商業的,還是你的、我的?言論自由究竟是誰的,媒體的,你、我的?同時提醒主流媒體與公民媒體間的關係並非一較輸贏的競爭關係,而是平衡報導的互補關係。

4. 同學在最後提問的時候非常關心新聞報導時應該注意的法律問題,尤其擔心批判性的報導是否涉及誹謗的可能性?老師除詳述法律規定予以回應,更強調所有的新聞報導都需要再三查證、避免人身攻擊的重要性。

2009年4月19日

【回響與剪影】「小地方、大視界」98年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計畫上課日誌.03


上課時間:4/18 10:00-12:00
授課講師:李明軒
課程主題:媒介素養1:應然篇
記錄人:Peggy

摘要:
1. 老師先以一些關於國人常看電視節目類型、2008第四季全國聯播網收聽率排行、報紙閱讀率排行、2008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報告等統計數據引導學員思考媒體與一般閱聽人、青少年的關係。

2. 再舉彎道情人的機車廣告、煙品在媒體中露出的頻率、國內與外籍新娘相關的報導為例,引導學員思考媒體所引發的爭議、傳遞的負面訊息有哪些?

3. 最後再讓同學分組討論,在現實社會、生活週遭有哪些透過媒體訊息所引發的偏差觀念。

2009年4月18日

【回響與剪影】「小地方、大視界」98年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計畫上課日誌.02


上課時間:4/17 18:30-20:30
授課講師:吳采璋
課程主題:如何發掘新聞-問題在哪裡?
記錄人:Peggy

摘要:
上課內容:

1.老師分享曾做過的報導,引導學員思考什麼是私人的?什麼是公眾的事務?什麼是值得報導的議題?可以由哪些觀點切入?
(1)隨選舉搖擺的公路
(2)當鐵路遇上高速公路
(3)20%的怒吼
(4)是誰需要蘇花高?
(5)捐錢未必行善
(6)讀書不能輸!
(7)零體罰還不靈
(8)少子化風暴
(9)再見!花教大

2.新聞價值
(1)影響力(Impact)
(2)衝突性(Conflict)
(3)顯著性(Prominence)
(4)鄰近性(Proximity )
(5)新鮮感(Freshness: )
(6)新奇性(Novelty)
(7)負面事件(Negative something)
(8)持續性(Continuity)
(9)情緒性(Emotions)
(10)人情趣味(Human Interesting)
(11)新聞專業規範:客觀、查證

2009年4月11日

【回響與剪影】「小地方、大視界」98年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計畫上課日誌.01


上課時間:4/10 18:30-20:30
授課講師:林福岳
課程主題:什麼是公民新聞?核心價值何在?
記錄人:Ribix

摘要:

1.歐巴馬與對手的故事-媒體〈你是我的眼〉,我們用”媒體”來當我們注視世界的眼睛。

2.花蓮監獄的故事,讀報紙、剪報紙,那都是別人的故事,真正可貴的是自己的故事,「找回自己看世界的眼睛」。

3.1989天安門事件大家都知道,但是不知道1988緬甸的事件,19年前大家都不知道,現今,傳遞訊息的方式越來越發達之後,誰都無法離開媒體。

4.公民新聞典範- “Ohmynews”

5.Action Network→行動前要有聯繫,要召喚一個行動的訊息。

6.不要小看在部落格裡面的文字力量,白宮曾發採訪證給部落客。

7.中國那麼嚴格控制言論自由的國家都有公民記者,何況在我們的生活裡。

8.如果我們沒有意識自己”公民”的身分,就沒有”公民新聞”,只是個人感情的抒發,要瞭解並確認自己”公民”的意識!→所謂的公民是指平等的尊重身分權利及義務,具有自主性,相互主體性!

9.我自己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自己想做的事。

10.媒體和公民身分有什麼關係!關心什麼就會看什麼媒體!台灣的頻道多元嗎?有勞工的頻道?有婦女的頻道嗎?有勞工的頻道嗎?台灣的媒體夠多元嗎?→最大公約數〈多元的媒體〉

11.另類媒體或替代媒體很重要!台灣的媒體做的到多元化嗎?媒體有什麼問題?→賺越多越好?收視率越高越好?合理嗎?
ex.蘋果日報。對主流媒體來說,你家發生的事不讓媒體賺錢,他就不刊。

12.其實記者也是勞工,被剝奪某些權利,跑新聞跑到累得要死,也被嚴格要求收視率、訂報率,突然被裁員了也是有可能。

13.媒體的專業→傲慢與偏見,ex.全民開講開放call in,但只有20秒可以講話,你不能精簡的說,觀點就上不了電視,媒體運作的限制很大,自然會被媒體淘汰。

14.讀者投書也有門檻,主流媒體的觀念是→採訪是記者的專業平常人做不來。
媒體是媒體人的媒體。EX.族語可以CALL IN嗎?不行!Why?語言都是平等的,但在媒體是受阻礙的。→媒體關切的和民眾關切的是有落差的。

15.報導新聞的權力從主流媒介手上拿回到公民自己的手上!→公民新聞學→不 怕你變成媒體怪獸,就怕聽不到你的聲音。最重要的是讀者、媒體、社區三者間的密切關係。打破對立,不是只有主流媒體才是傳播者。

16.全球化避不掉,但在地化也開始顯著,生活在地化要的是更精細的資訊!EX. 澳洲農民,台灣水果過量等議題。

17.因為對全球化的抵抗或反動,帶出行動,個人成為公民記者的機會提高。

18.公民新聞:不是自說自話與閱聽人的互動很重要!EX加拿大社區報、青年拍片→給政府看,不只聽政府說話,還要聽社區發出的聲音。→關心生活中屬於大家的事,鼓勵大家一起說,公民記者無所不在。

19.公共議題,發生了就來不及改變嗎?→公民記者的任務重點不僅是傳達訊息,更重要的是要有所”行動”,改變不公平、不正義的情形。

20.公民報導的特性:獨立、可靠、精確、廣泛、活動,最重要的是社會參與!社會行動!

21.在地觀點、社區關懷
(1)回到社區實踐
(2)社區不是只指住在一起的人,是以社群為單位。
(3)以社區為關懷的核心
(4)從身邊出發。

Q:媒體是否會因為政黨介入而有所影響?
A:台灣大部分是商業媒體,還是以利益為主。

Q:公視不是也在談弱勢?
A:是啊!講到這就想到原民台和客家台,它們現在因為節目內容傷害政府預算被凍結,經費都從公視的經費裡支出,政府還想要掌握媒體,媒體的自由理想上還是寄望在各位身上。

Q:小地方新聞網是新聞局的經費架設的,如果是對新聞局或政府負面的報導可以寫嗎?會不會被刪掉?
A:公民新聞是沒有老闆的!公民記者的新聞只要是經過查證確定屬實,不管對政府是正面或負面都應該要報導。

Q:發聲之前,是否要檢討自身?如何判斷?
A:理想上小地方公民新聞網是”多元評論並存的平台”,如果是因為心念的關係成為新聞的怪獸,但仍然在健全的媒體裡,接受各方的質疑、批評與挑戰。

Q:小地方的立場與主流媒體有何不同?
A:公民新聞並不是為了反對主流而反對,最重要的是要提供不同的角度給閱聽人。

Q:電子媒體被平面媒體制約ex.自由時報。是否會形成民眾對立?責任如何歸屬?
A:1.電視台記者不合格因為她們常常很多畫面都翻拍自網站或其他媒體,以前是跑新聞,現在的電視台都是點網站,不專業、不負責。公民新聞一定都是公民自己下去跑出來的新聞。
2.個人言論由個人負責,要承擔法律責任,要有證明,查證是很重要的,確認無誤後才能報導出來。

Q:有些報導人事時地物都很不清楚,WHY?
A:主題要明確,沒有5W,不行,表示他受到政治壓力的脅迫沒有真實報導。但有些未成年人或者受虐、曾性侵的對象是要匿名保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