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日

【回響與剪影】當我們在「議」起:花蓮地方公民記者聚會〈七星潭土地開發問題〉


日期:2009年9月27日
地點: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
分享人:鍾寶珠(環保聯盟花蓮分會)
逐字紀錄:peggy

大家好,我是花蓮環保聯盟鍾寶珠。

2009年10月27日

【訊息】第一屆東岸故事劇場節:秋天有戲Part2《行動前夕的暖身》


透過三名青年的故事接力,
思索在這個經濟不景氣時代下的社會種種,
像是一則則的寓言,
充滿簡單而深刻的力量。

製作人、編導:周力德
演員:陳彥斌、王肇陽、黃鈺婷
服裝、造型:Tammy

編導:周力德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曾任第三屆台灣國際讀劇節講師、動畫及廣告公司編劇,並曾榮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現代戲劇劇本優選及佳作;目前亦為劇場編導及演員。

場次:11‧7六pm2:30、11‧8日pm2:30
地點:聲子藝棧展演廳(花蓮市博愛街199號)
票價:‧一般/單場150 元 ‧學生/單場120 元
購票地點:東海岸文教基金會(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璞石咖啡館(花蓮市明禮路8號)、聲子藝棧(花蓮市博愛街199號)
電話:03-8334545 or 0963028607吳先生


--------------------------------------------------------------------

Part3蕭紫菡和她的流浪樂手們《流浪記》

「我相信每種藝術最初都是從一個小房間的距離開始的。」初次見面的吉他手南瓜這麼告訴蕭紫菡。於是,一群相信這樣短小卻不輕薄的力量的樂手,與她組成流浪團。她要用那些體內蟄伏多年的現代、爵士、佛朗明哥……,在流浪樂手的聲音包覆之中,跳出你渴望卻不敢觸碰的內在靈魂。向世界宣告:無論旅程還要走多久,哪裡能跳舞,哪裡就是家!

場次:11‧28六pm7:30、11‧29日pm2:30
地點:聲子藝棧展演廳(花蓮市博愛街199號)

2009年10月26日

【訊息】第一屆東岸故事劇場節:秋天有戲Part1《香港出品》


梗劇場《香港出品》
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女孩圈圈,從一杯港式鴛鴦開始。她見證了六四文運,見證了八十年代香港移民潮,見證了九七回歸,○三年的SARS,以及金融海嘯。最後,她又怎麼會跑到台灣?邀請你來見證圈圈的勇敢、幽默,又帶點小小憂傷的倒帶人生。

創作者:禤思敏(香港)
製作人:張佶米(香台)
裝置設計:曾文通(香港)
影像設計:楊舜斌(台台)
音樂設計:陳偉發(香港)、劉子斌(香港)
服裝設計:梁健棠(香港)

場次:10‧30五pm7:30、10‧31六pm7:30
地點:璞石咖啡館(花蓮市明禮路8號)
票價:‧一般/單場150 元 ‧學生/單場120 元
※10月26日前預購,單場100元
購票地點: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璞石咖啡館(花蓮市
明禮路8號)、聲子藝棧(花蓮市博愛街199號)
電話:03-8334545 or 0963028607吳先生

禤思敏(圈圈)簡歷
出生於香港,1996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院,主修表演,獲頒藝術學士(榮譽)學位。在校期間獲成龍獎學金及戲劇學院舊生獎學金。憑《藍月亮》獲校內傑出演員獎及以此劇提名香港戲劇協會舞台劇獎最佳女配角(悲/正劇),1999年憑香港戲劇協會《瘋狂夜宴搞偷情》獲第八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女配角(喜/鬧劇)。1996~2002年期間,繼續接觸不同的劇場訓練,以擴寬藝術視野及滿足其對劇場的探索。包括Phillipe Gaulier的Clown and Le Jen、Keith Johnstone的Theatersports、Psychodrama、Playback Theater、Feldenkrais Movement等;1999年赴美國三藩市默劇團研習形體訓練。

畢業後參與多個不同劇團之演出,包括新域劇團、劇場組合、劇場空間、春天舞台、無人地帶、樹寧.現在式單位、7A班戲劇組、劇場工作室及演戲家族等。九七年與演藝同學成立圍威喂劇團,劇團製作《愛麗絲》曾参與九九年澳門藝穗節。零三年暑期赴美國華盛頓參與Deaf Way II,多次與無言天地劇團合作演出,足跡遍及上海、韓國、美國三藩市、波士頓、西班牙。

除公開演出外,亦積極參與劇場教育工作。05年至07年為香港演藝進修學院兼職導師。08年移居台灣,繼續探索劇場的可能性。
-------------------------------
Part2周力德《行動前夕的暖身》
透過三名青年的故事接力,
思索在這個經濟不景氣時代下的社會種種,
像是一則則的寓言,
充滿簡單而深刻的力量。

場次:11‧7六pm2:30、11‧8日pm2:30
地點:聲子藝棧展演廳(花蓮市博愛街199號)

Part3蕭紫菡和她的流浪樂手們《流浪記》
「我相信每種藝術最初都是從一個小房間的距離開始的。」初次見面的吉他手南瓜這麼告訴蕭紫菡。於是,一群相信這樣短小卻不輕薄的力量的樂手,與她組成流浪團。她要用那些體內蟄伏多年的現代、爵士、佛朗明哥……,在流浪樂手的聲音包覆之中,跳出你渴望卻不敢觸碰的內在靈魂。向世界宣告:無論旅程還要走多久,哪裡能跳舞,哪裡就是家!

場次:11‧28六pm7:30、11‧29日pm2:30
地點:聲子藝棧展演廳(花蓮市博愛街199號)

【轉貼】新鮮的小劇場

作者:張吉米(自由劇場工作者)
站台:糊掉的肉骨茶

有一天偶然在電視上看到的節目「一步一腳印」,裡面正在說一個城鄉所的博士候選人王福裕放棄讀博士,而選擇去花蓮賣菜的故事。他為什麼會跑去賣菜呢?原來他最初的想法只是覺得做了這麼多的文件,實際上並沒有辦法改善環境,於是乾脆種田,他立刻就跑去花蓮找農夫想請教如何種田,農夫卻說「我們壽豐鄉下需要的不是農夫,而是賣菜的人」。直到後來,生了一個小女兒,他只是單純的想到田裡買新鮮的蔬果給自己的女兒吃,卻也開始幫鄰居買菜,從2戶發展到現在百餘戶。而且有趣的是,他並不想要擴大營業,卻是希望可以有更多像他一樣的小型通路來賣有機的小農戶。

「我跟你講,真的不用洗啦,那個紙擦一擦就可以了啦!這沒有化學肥料,又沒有消毒,完全都沒有的,自然的。」

有一天,我與每週麻將俱樂部聚會結束之後,又自然而然的討論小劇場,我突然連結了這個看起來與我無關的故事。原來,我們無法言說的小劇場就是這些種植有機蔬菜的小型農戶呀!這些小農戶一開始只是在自己家旁種一些菜給自己周遭的朋友吃,因為他們知道這些菜有別於超級市場買到的那些佈滿農藥的大盤商蔬果。所以即便沒有賺很多錢,他們也還是可以繼續種,因為他們種菜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有新鮮健康的食物。它不僅僅是因為場地小,也跟商業與否無關,它就只是很單純的「新鮮」而已。

王福裕:「我跟農民講話高興啊,怎樣,你能不能理解,可是你要注意我是不是高興,那OK,那你就可以理解我,我只是在做一件高興的事情啊!」

是的,就像小劇場資深演員溫吉興說的,「我不能教表演,因為我教出來的不是演員,而是一個人。而且我只能作我喜歡的事」。這也正正解釋了小農們會種自己想吃的菜,他們是可以自己選擇的。但是大盤商下的農戶為了固定作物數量,就不能改種,而且一塊農地,就是要一年多耕才能把土地用到極致。小農則會採收完之後,開始種別的菜,好讓土地可以呼吸,這樣他們也才可以呼吸。

它不單指一種表演技術,而是身為人的一種態度,這也與我所謂的「人類生活實踐者」一樣,它是沒有技術可言。抑或是說,當它成為一種技術時,裡面就會少了一個東西,它很輕,卻是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我"。

所以,小劇場的人總是會到處跑跑,偶爾種一下地瓜葉,偶爾種一下蘿蔔,你要問那些離開小劇場的人什麼時候回小劇場?其實,他只不過是去種個薑而已,他們沒有離開那塊心田又怎麼回來呢?

那麼明明小劇場的演員沒有經過訓練,那麼演出來不是很難看?是啊!剛開始耕種的小農,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必然種出來很醜,而且可能被菜蟲吃掉一堆。但,這裡有一個他們必然存在而不會消逝的理由,就是這些演員新鮮沒有農藥。

其中王福裕和記者的對話是這樣的。記者:「所以,這個跟沒有用農藥種,有什麼不一樣?」王福裕:「當然是,農藥是什麼,農藥是鐵啊、錳啊、鈉啊、鉀啊,有一種東西過多,那種農藥吃的時候,蟲就脹破肚子,就死掉了,這個一樣,人吃久了也會脹破肚子,它會吸收太多在裡面,吃的時候,變成你在累積了,吃啦,講那麼多。」

即便講了這麼多,記者還是沒有吃。這讓我聯想到小劇場為什麼無法讓看一般劇場的觀眾所接受,因為它不在冰箱、不在超級市場,它正是這麼的活生生擺在眼前,從泥土裡拔出來就要你吃耶!老實說,換作是我,我可能也會猶豫,更何況還要觀眾跑到大老遠的小農地吃一棵茴香頭?

所以,小劇場當然沒人要吃呀~當然都是找親朋好友來吃呀~因為我們還缺了一個像王福裕喜歡吃新鮮的菜而且願意分享給別人吃的人,少了一個幫我們這些小型農戶種的菜從土中拔出來,然後包裝好送出的人。

我相信,除了小劇場以外,一定還有其他類似的文化聚落,這些聚落也正等著新鮮的蔬果可以被送到每個喜歡新鮮的食客手上。

參考資料:http://blog.udn.com/hankaoq/2756661

2009年10月25日

七星潭事件.危機來襲



日期 2009-10-20 17:09:09  慈大傳播公民台 特稿

全民共享的資產—花蓮著名的七星潭海岸風景特定區,連接太魯閣國家公園、東海岸和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每年到訪的遊客量超過一百萬。但花蓮縣政府卻在民國九十六年年初通過,派帝娜公司投資的「七星潭濱海渡假村」開發計畫。渡假村一但設置,往後遊客想親近七星潭,勢必得掏錢消費才能看得到。





上圖:七星潭渡假村預定興建於風景特定區遊客來往最熱鬧的地點

七星潭雖美但也潛在天然災害—地震斷層和破壞性大浪分布。一九五○年花蓮大地震形成的米崙斷層,北側正是沿七星潭出海,該地震斷層造成垂直和水平位移各達一公尺左右。此外,在二○○四年十月間曾發生大浪湧進自行車道以上的觀海樓餐廳;平日遊客雖可在七星潭海邊逐浪,颱風季節卻常有大浪撲岸,遊客捲失已不是新聞。考量全球暖化海水面上升的效應,七星潭合理的建築線應儘量向內陸退縮,而不是興建愈來愈高的海堤。



上圖:七星潭渡假村申報的開發範圍未延伸到海灘


上圖:七星潭渡假村興建後,海灘可能被劃入渡假村範圍內

要在七星潭興建渡假村並不容易。花蓮縣府通過的「七星潭渡假村」佔地(謄本面積)5.56公頃,計畫開發面積4.45公頃;地目為一般農業區國土保安用地,必須依非都市土地使用管事規則,變更為一般農業區遊憩用地才能動工;再加上民國八十六年「七星潭沿海風景區開發建設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之審議公告,使得開發計畫必須先通過環境影響評估才能變更地目。
八十六年七星潭環說書審議公告,明訂七星潭休憩開發建設皆需進行環境差異分析,且要經過環評委員審查,以保護沿海景觀資源。而花蓮縣府於今年七月十四日以〝八十六年行政程序未完備〞為由提案廢止此一審議公告,此一動作等同間接幫業者護航。

廢止審議公告乙案若經環保署通過,失去此公告保護的七星潭依環境影響評估法規定,開發限制將被更改為〝在開發範圍低於五公頃以內不必進行環境評估〞。開發面積4.45公頃的七星潭渡假村可不受環境影響評估限制,變更地目後即可動工。


上圖:七星潭位於米崙活斷層帶

七星潭的特色,正是大自然原野景觀以及傳統漁村聚落風貌。而潛在地震斷層及破壞性大浪的七星潭,再加上飛航管制區和噪音管制區的考量,使得土地利用應儘量維持原風貌。另外,景觀可說是七星潭資源中最珍貴的一環,遊客在此地的「視域範圍(指站在某一點上能看到的所有範圍)」都應視為公眾資產。任何人為的景觀改變(例如人造建築物、消波塊、興建旅館⋯等),都可能造成視域範圍內不可恢復的視覺衝擊。



上圖:民國九十六年四月花蓮縣府於新聞承諾會做好把關,結果卻提案廢止七星潭唯一的保護屏障~86年七星潭環說書審議公告
 
※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原文同步刊登於Peopo公民新聞平台

2009年10月19日

我看牟善宏的現代曼陀羅




圖/Mecio提供 文/陳雅玲erin 2009/10/12 於雨中

學術界認為生命可以以多元的形式來界定,但在現實裡有多少空間或位置是留給像牟善宏這樣的藝術家?

在生命的現象中,藝術家獨異的展現如飛蛾般撲向熊熊烈火並且義無反顧,最終將「自我」幻化成點、線、面與色彩,幻化成光一般的存在 - 透過一張又一張的隨手可得的紙張創作了無數的手稿畫,這是藝術家在現實世界裡僅能擁有的反擊力與活著的一絲尊嚴,在一張張圖稿中藝術家就像國王也是先知者,這是我在牟善宏身上看到的光亮,有時絢麗到使我無法逼視它,因為那是在慘烈裡長出來的玫瑰,它美極了但針刺卻是直直刺進我的胸口,得承受這股無法躲避的痛感。

在這功能化的現實世界裡,又有多少人能在無用中看到生命真正的示現?藝術家就如同巫師將自我幻化成圖騰動物,在幻化之中神聖隨之發生,但我們不禁還要問,然後呢?

俄國文學家杜斯托也斯基曾說:「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在生命中人總是害怕恐懼的是自己配不上迎向生命而來的苦難,但在牟善宏身上他以不停的創作正面迎向不斷朝著他而來的磨難。

在牟善宏的各種手稿中,可以看見一種真正的力量在於「藝術家正奮命搏鬥地存在於不斷地創作之中」被彰顯,這股力道它輕如羽毛但卻是令人無法承受之重量,在藝術家純然的內在性開顯中,碎裂絢麗的光,撒落在無垠而荒蕪的疆域,逕自美,除非我們願意承受這道刺眼而奪目的光亮。

牟善宏的現代曼陀羅



圖/小蕙攝  文/小威撰

二00九年九月的一個午後,我走進牟善宏的居所,面對的是一張張光彩奪目的作品,令人震撼的視覺衝擊,穿透世間種種俗物,重重鎚擊我的胸膛,魂魄激動不能自已,我許下一個決定:有一天我要收藏牟善宏的現代曼陀羅,我要把它擺在起居室以便我每天可以看到它,提醒我有另一個次元的存在¬¬---光的居所。它是一張作文稿紙,約三十五公分乘二十五公分,他在字格裡用水性彩色筆填上各種顏色。
牟善宏用他自己創造的曼陀羅來取代西藏佛教的傳統曼陀羅形象,這是他為了突破自我生命困境所做的奮鬥,以在世的觀點來看牟善宏又一次的被現實擊倒,但是他的精神奮鬥卻是慘烈而光彩的。

在就讀台北藝術大學時期,曼陀羅的圖式就已牢牢攫住牟善宏的創作思維,他在一次期末評圖時用裝置藝術的手法,呈現一個曼陀羅空間讓教授們傻眼(他選讀的是水墨組);曼陀羅是他精神上的香巴拉,但卻也是他現世生活的魔咒,他的肉身行走在地球上卻飽受現實所苦,在長期經濟困窘的生活下,牟善宏發展出一種獨特的創作模式,他製作大量的草圖,紙張是用花蓮某家經融機構的存款單背面,數以百計,若金錢情況允許時,也製作了相當數量之壓克力作品。

寫到此我的情緒也盪到谷底,一個在世間被現實重擊的人……..

………………………………………………………………………………

無能之人在世界何以立足?現世是沒有準備居所給無能之人居住的,因此無能之人只能飄泊到世界的邊緣,而世界將在此斷裂,而人在斷裂處將看見什麼呢?這正是牟善宏能提供給我們的獨特視覺經驗──傳統的圖像盡失,現實的風景也消彌殆盡,除了純粹的視覺圖像留下,而我們給這些純然的視覺圖式給出命名為抽象結構,但此命名卻是另一種誤判,因為牟善宏所見著的並不是另一個世界實體,它所呈顯的是一種超現實的靈光,而這靈光發散自他靈魂深處,這也是牟善宏的畫作令我感動不已的原因,是一個靈魂觸動另一個靈魂的內在經驗。

2009年10月5日

家,你好嗎─那瑪夏青年安吾斯專訪

文/康椒媛

前言:

莫拉克災後,許多年輕原住民族人回到部落,或進到災區,參與救災重建。本文受訪對象為那瑪夏鄉民權村民─安吾斯,災後與族人共同發起「那瑪夏青年」自救會,參與救災及後續協助工作。

透過安吾斯的專訪,希望提供外界,瞭解「被安置在營區內的族人」的想法,當然,族人想法有很多種,目前進駐在營區內的記者,將陸續採訪其他想法的族人,提供更多面向的聲音。

發起那瑪夏青年自救會的過程

在部落裡長大的安吾斯,1987年生,住在那瑪夏鄉民權村,布農族裔。從小住在山上,國中以前在部落裡讀書,18歲前到達最遠的地方是就讀的旗山高中。即使在外地讀書,內心仍然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會回到部落生活。

8月8日前夕,在外地的安吾斯,收到民族村人發送的土石流簡訊,8月9日,與一群同在外地求學、工作的青年族人,即刻動員成立「那瑪夏青年自救會」,也是一群參與原住民大專生返鄉服務的夥伴,以及耕莘文教基金會的協助,加入許多非那瑪夏鄉人的志願服務者。

她說,「土石流發生的時候,民族村人已經跑到民族平台,對外通訊斷斷續續,還有人不知道目前狀況,靠著大家輪流發簡訊。」那時候救災的重點集中在小林村,以為那瑪夏鄉只是對外失聯,然而沒想到也是土石流。

民權村人以去年發生土石流的警覺,提前集中到路程約15分鐘的民權國小,本來以為民權村會比較嚴重,有幾個人跑到隔壁村的親友家,隔一天,8月7日至8日間,民權國小旁的溪水暴漲,再撤到民權基督長老教會。

那瑪夏青年自救會希望讓媒體知道真實狀況,讓村人可以撤出,8月9日至10日,直昇機陸續進入,將村人下至旗山國中,在撤隊措施混亂不明的狀況中,自救會已經分配各志工的駐點任務,每個地方都會有人駐點,有人駐點醫院,安吾斯負責直昇機下來的村人,安排車子至各安置點,「當時場面很混亂,六龜、桃源、那瑪夏鄉人混在一起,我必須去認出他們。」

自救會考慮到依靠公部門的資訊的時效,決定自行蒐集第一時間的資料,網路公佈當天誰下來了?被分發到哪裡?另外考慮到先行下山的村人,身上沒有物資,於是在鳳山成立高鳳福音站,招募物資,透過網路及電話傳遞這個訊息。

當時,他們每天來回旗山與鳳山,關懷村民,比方達努巴克也加入服務陣列,「村民會問我們的家怎麼樣了?家人怎麼樣了?」自救會成立後三天,跟那時的「南方部落聯盟」聯繫上,於是一起聯手加入重建工作。


正式進駐仁美營區

後來,自救會員幾乎回到各自的崗位,只有安吾斯一人在仁美營區,到了9月14日,安吾斯正式進駐仁美營區,以會員及災民的身份服務於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及女屋協會,照料老人及小孩,「老人家們一直想回家,我們和他們聊天,聽他們對為來的想法。」

當時的「南方部落聯盟」後來也調整成「南方部落重建聯盟」,聯盟召開第一個記者會,對外公佈的主題就是「部落老人要回家」,安吾斯說:「其實就是我們要回家,那時我也是這樣的想法,現在也是。」

雖然有族人提出要回家的心聲,但是慈濟基金會也同時提出了「永久屋方案」,告訴老人家「你一定要遷」,雖然基金會也有召開說明會,但是說明的不很清楚,讓老人家以為「在山下有房子,在山上也有房子」。

安吾斯試著告訴老人家選擇永久屋,所會面對的結果,但是:「我在老人家心裡還是個小孩子,他們看我,會說你小孩子懂什麼。」但其實心裡也會有憂慮,然而真正會自己去想的族人,很少。

下山後,面對的種種問題

「很多人問我的爸媽為什麼不下山來,我反而覺得這樣很好。」安吾斯理解爸媽堅持不下山的心情,「爸媽感覺,你不知道下來你能做什麼。」安吾斯的父母在風災後,配合鄉公所擴大就業方案,持續整理家園。直到八月底才下山一次,之後又返回。

8月底,民權村的室內電話恢復通訊,9月中恢復電力,他們打給安吾斯說:「民權村整理得差不多了,下下禮拜開始去民族村整理。」民權村恢復最快,民生村是道路、走山、偃塞湖的問題,還需要時間。

「在山下的人反而更可憐。」安吾斯的父親說。很多老人家年輕人,下山後更徬徨。路在哪裡?家在哪裡?不知道自己的家是怎樣了,更加恐懼。「中秋晚會那天,不敢過去看馬耀比吼拍的紀錄片,很難相信從小長大的地方變成那個樣子,山脈與人拉出了一段距離,就會覺得,我們的家怎麼很遙遠,這條路很遙遠。」

「一直以為,只要大家一起,很快就可以回家。」然而很多的問題慢慢產生,很多資源進入加劇了這個狀況,比方慰問金,各團體發放方式都不同,特別是私人單位想怎麼發就怎麼發,「我雖然有領到那些慰問金,但是我反而覺得領到那些錢我更難過,住在這裡,被人家給是應該的?」有些人家裡,取得資源的狀況不一,就會有爭執。

對政策與未來無力掌握

但是,最重要的是,「很多政策與議題都沒有討論,一開始每天都有不同的訊息,老人家沒辦法馬上去理解問題及方向。」只是一昧地聽人家怎麼講,都沒有自己去了解自己去看我們的家,我們的未來。

對未來的無力掌握,令下山的災民十分焦慮,包含「莫拉克災後重建條例」草案,這樣攸關居民權益的法案,也是到了要通過之前,才傳到部落裡面。講起當時心情,安吾斯說:「黟布帶著我們自救會三個青年,決定8月24日去總統府街頭抗議前一天,我也是當天才知道莫拉克災後重建條例草案。」

即使大老遠上去抗議,但立法院三天後就要決定是否通過,安吾斯當時的幾個想法是:

「在那樣的時間裡,真的很沒辦法接受,完全沒有經過原住民的參與,而這次又真的很多原住民受災」,

「原住民立委都沒有出面說明,那麼自己沒有發聲的話,沒有人知道我們在想什麼。」

「鄉長也沒有出面,他都在部落裡面,可能他有自己的作法啦,鄉公所在民族村覆滅了,鄉長規定公務員不能下山,一定要在山上,後來有人建議後,才在旗山成立臨時辦公室,只是一開始會覺得怎麼自己的大家長都沒有出現。」

家,你好嗎?

成了災民,有很多細微的問題需要處理,也都牽涉資源取得與分配的問題。

例如,當初安吾斯入住仁美營區時,出現一個很模糊的定義:到底什麼是災民?

「因為我不是從山下撤出的,在仁美營區裡什麼也不能領取,社會處提供的慰問金,也是針對搭直昇機下山的名冊,如果沒有在高鳳福音站的話,我真的沒有地方可以去。」

那時候,社會處問她:「妳是從哪一個安置點下來的?」安吾斯:「我都不是。」也有一些災民因為就學及工作關係,戶籍不在那瑪夏鄉,卻實際住在鄉裡,戶籍定義也有問題,「戶籍在那瑪夏鄉,才可以住在這裡。」社會處如此說明,他們不認定身份證,只認定名冊,最後社會處告訴安吾斯:「我只通融你一個人,不要再跟其他人講。」這都讓安吾斯很擔心,因為「這個問題不是只有我一個人」。

最近開始,仁美營區裡,原本從事手工藝的婦女們準備包裝作品,拿去義賣。媽媽教室裡聚集著願意學習的老人家,協助手工創作,裡面有神話中的螃蟹皮革,他們靠著自己的手整理自己擁有的東西,

「不是說你們有什麼,就要給我們什麼。我們必須去想去想到底是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資源太多,也會造成另外一種傷害。」安吾斯這樣說。


(營區內婦女自己製作的手工藝品。攝影/康椒媛20091004)

對安吾斯來說,行政流程無法給你一個真正的家,「家應該是一種人權,不要人家給什麼,就跟著拿,要從自己的角度來想,要的是什麼。」

無法回家的安吾斯,常常朝著那瑪夏的方向問:「家,你好嗎?」

※本文經作者同意全文轉載,原文網址http://www.88news.org/?p=456

「希望的豐收計畫」戲劇工作坊簡章

當危機四處湧現如,被排擠、貧窮、無家可歸、沮喪、生命無意義、飢餓、自殺、戰爭、環境問題與全球暖化等等,卻又無法解決任何問題時,年輕人要如何看得見未來?當我們談論21世紀面臨的各項議題時,我們會發現「給予所有人發聲和聆聽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藝術在創造對話的空間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這就是『希望的豐收計畫』的重要性。

■ 『希望的豐收』計畫簡介
『希望的豐收』是由加拿大導演Angele Segui提出,雛形為Théâtre des petites lanternes劇團2007年在魁北克進行的『文字的豐收』工作坊,透過與國際戲劇/劇場與教育聯盟(簡稱IDEA)等國際藝術組織的合作對話後進一步發展產生。

此計畫將於2009~2010年在全球三十個國家分三個階段同時進行;第一階段將在六大洋洲邀請900位年輕人,透過舉辦『希望的豐收』工作坊的過程,在「市民筆記本」上寫下他們的「希望」。接著將這900位年輕人的想法作為演出素材,由三十位來自世界各地年輕的表演者將元素結合,以影像及音樂排演成一齣戲,並在IDEA的論壇網站上發表。此劇最後將在2010年巴西的IDEA世界大會上演出;同時,在參與計畫的三十個國家,當地演員也會將各自在工作坊上收集的「希望」文字轉換成戲劇同步演出,呼應IDEA世界大會的藝術行動。

■ 在台灣的行動
台灣亦參與了這次世界性的『希望的豐收』計畫。該計畫將於台北與花蓮二個城市進行。在三天的工作坊過程中,參與者將運用肢體探索戲劇元素完成「市民筆記本」的撰寫,成為台灣地區「希望」演出的藝術元素。

接下來將由一位全程參與的表演者代表台灣前往巴西,與來自世界的代表們交流台灣工作坊的經驗與成果;同時在導演的帶領下將各國的「希望」文字編排成一齣戲,並於2010年七月巴西的IDEA世界大會中演出。

台灣也會邀請數位專業演員,將台北與花蓮二個城市工作坊中獲得的「希望」文字編排成劇本、進行彩排,並於巴西IDEA世界大會展開演出的同時,加入全球共演的行動。

■ 工作坊內容:
1、肢體開發與自我探索
2、參與者分享生命故事並進行即興演出
3、交流生命的喜悅並以戲劇形式呈現
4、不記名書寫「市民筆記本」
5、閱讀彼此的書寫內容

■ 工作坊資訊:
地點︰花蓮市 聲子藝棧展演廳(花蓮市博愛街199號)
10月25日(日) 
09:00-12:00‧簡介IDEA豐收計劃‧相見歡、暖身活動
12:00-13:30‧午餐休息
13:30-16:30‧主題單元:我是誰?
10月31日(六)
09:00-12:00‧主題︰生活中的挑戰
12:00-13:30‧午餐休息
13:30-16:30‧主題:我的未來不是夢  
16:30-17:00‧點心時間
17:00-20:00‧內在燭光的引領‧主題:心的書寫
11月1日(日)
09:00-12:00‧分組閱讀市民筆記本 ‧與台灣青年代表討論

■ 招募對象:12~18歲不同族群、性別的年青人
■ 報名資訊及方式:
招募15名,花蓮報名截止日期2009年10月20日,額滿為止。
請先以電話向城市計畫主持人確認後,於三天內將填妥之報名表及保證金匯款證明(或匯款帳號後五碼),以傳真、郵寄或e-mail至台灣被壓迫者劇場推展中心。
■ 參與費用:免費。 但需繳交保證金500元,全程參與者將於工作坊結束後全數退還。

主辦單位︰台灣被壓迫者劇場推展中心
協辦單位:東海岸文教基金會、花天久地劇團、聲子藝棧
匯款銀行︰台北富邦商業銀行大安分行
帳號︰370210560779
傳真和電話:02-22161220 (傳真前請先電話告知)
E-mail:totw2009@gmail.com
城市工作坊主持人︰東海岸文教基金會;聯絡方式︰03-8334545or0963028607

----------------------------------------------- 報 名 表 ----------------------------------------
姓名:                        性別:□男 □女              生日: 年 月 日
就讀學校及年級: 聯絡電話/手機:
E-MAIL:
通訊地址:□□□
身分證字號:                         保險受益人:           關係:
血型: 素食:□是 □否 特殊病史:□無 □有

2009年10月2日

縣府提案廢86年七星潭開發環說書,景觀生態、居民安危蒙陰影

文:盧天福    

今年七月十四日,花蓮縣政府提案廢止八十六年「七星潭沿海風景區開發建設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之審議公告,目前此案仍在審查中。廢止審議公告乙案一但通過,七星潭沿海風景區開發範圍在五公頃以內,將不必經過環境評估委員審查,可任意被財團與政府合作開發。屆時景觀生態首先遭殃,颱風、地震來襲居民安危更難保障。

七星潭位於花蓮機場東側,雖名為潭,但實際上是一個星月型的海灣。七星潭海水潔淨蔚   藍,原本是漁村,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近年來在花蓮縣政府規下,增建賞景步     道、海邊亭台、賞星廣場等設施。而八十六年「環境影響說明書」審議公告,明定七星潭沿海風景區開發建設皆須進行環境差異分析,且需經過環評委員審查,以保護沿海景觀資源。讓七星潭沿海地帶方無法任意開發渡假村或觀光飯店。


派帝娜公司於九十一年十一月開始,申請開發「七星潭濱海休閒渡假村」,面積為四點四五公頃,渡假村規劃營運住宿、餐飲及室內遊樂等設施。此計劃已於今年一月二日獲花蓮縣府核定通過。但因受限於八十六年環說書審議公告,業者開發將受環評影響而以維護生態景觀
為優先,渡假村興建期間勢必得依環境生態情形更改其開發計畫,投入大量人力與金錢。

(上圖:七星潭位於米崙斷層帶上,任意開發對居民安危影響極大)

廢止審議公告乙案若經行政院環保署通過,七星潭沿海開發將被更改為〝在開發範圍低於五公頃以內不必進行環境評估〞,派帝娜公司計畫投資的四點四五公頃七星潭渡假村將是第一個受惠者。

(下圖:縣政府廢止86年環說書提案內容及公文)






(上圖:渡假村位置與七星潭社區關係圖)

※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原文網址如下:

【回響與剪影】花蓮公民記者聚會 生態與藝術議題互相激盪




9月27日下午,peopo公民新聞平台地方公民記者聚會的列車,來到好山好水的後山花蓮,與在地社團朋友共同討論,原住民土地、生態環保,與花蓮在地表演藝術等議題。

聚會一開始,peopo隨即向與會的朋友報告近況,包括最近的升級動作,以及八八水災之後peopo隨即動員的情況、並設置八八水災災後資訊重整網頁等;而公民記者福樂極,則分享作為一位公民記者,紀錄花蓮在地傳統文化變遷、也用鏡頭拍攝在地議題的心路歷程等。

在場另外還有多位熱血的在地朋友,也分別分享了個人對社會生活經驗的觀察。包括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吳思鋒企劃分享的「小店經濟學」議題,以慢活概念分析台北與花蓮兩個城市商店的差異;另外,小地方新聞網花蓮觀察員老鷹,則分享「蓮花池大地追蹤觀察活動」,在地美景有時甚至可媲美國外觀光景點,像蓮花池幾乎就可比美中國大陸的九寨溝;而巴克力藍藝術村執行秘書李姮憓則用生動活潑的照片,分享「CePo’劇團社區劇場推行現況」,一群有理想的年輕人,有計畫地到花蓮港口阿美族部落推廣母語教學,請來部落裡的阿公阿嬤用道具說故事給小朋友聽,讓孩子在笑容中學到母語及阿美族文化的可貴。

接著,則邀請到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吳思鋒企劃,分享他對花蓮在地表演藝術的觀察,而麻庫達隘部落土地自救會陳英彥老師,則來分享豐濱原住民土地的守護議題,另外花蓮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鍾寶珠,也分享七星潭土地開發議題。

整場聚會氣氛熱烈,多元議題的討論令在場朋友都覺得獲益良多,而在場社團朋友也都表示,這場聚會讓大家看到花蓮有許多關心在地議題的朋友,未來也期許能有互相合作交流的機會,包括舉辦公民新聞培訓營等計畫,一起向外發聲。

相關連結 : 2009PeoPo當我們在[議]起
 
※本文經Peopo公民新聞平台同意,全文轉載自: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4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