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7日

2012東海岸影像講座第一季:多元視窗01《山谷–以牙還牙》



地點:乙皮畫廊(花蓮市林森路210-22樓,近博愛街)
費用:免費入場,座位有限,請先預約03-8334545 or space.east@gmail.com
          ps.臉書採留言報名制,管理員回覆確認後,方完成報名程序。

多元視窗01《山谷–以牙還牙》(1985110min
放映時間:1/15(日)2:30pm

影片簡介:在距東京鬧市區幾步之遙的山谷,聚集著大批打零工為生的中老年男子。這些人或來自貧瘠的日本東北部農村,或來自已關閉的礦區,有些人因傷喪失了部分勞動能力,湧向大城市是為了謀生,戰後經濟飛速發展的大城市沒有他們拖家帶口的空間。他們孑然一人,每天早晨四點半,工人們爬、貓著腰往裏鑽、一群一群往裏湧,潮水一樣把職業介紹所的捲簾門拱起來。職業介紹所由黑社會及幫派把持,介紹的工作工資奇低……

※與談:櫻井大造(台灣海筆子主創者 / 野戰之月海筆子(日本)
翻譯:李彥(海筆子成員)

                 《山谷──以牙還牙》紀錄片放映暨座談會

                《山谷—─以牙還牙》紀錄片導演 佐藤滿夫、山岡強一



洽詢電話:03-8334545
網址:﹝http://space-east.blogspot.com/
歡迎在FB搜尋﹝東海岸﹞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
主辦單位: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協辦:乙皮畫廊、東海岸評論、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中心、花蓮多元跨界行動協會

2012東海岸影像講座第一季


多元視窗‧每月一部
特別講座‧紀錄片‧在乎現實嗎?
觀點專題‧伊朗紀錄片

地點:乙皮畫廊(花蓮市林森路210-22樓,近博愛街)
費用:免費入場,座位有限,請先預約03-8334545 or space.east@gmail.com

多元視窗:
1、《山谷–以牙還牙》(1985110m
場次:1/15(日)2:30pm
簡介:在距東京鬧市區幾步之遙的山谷,聚集著大批打零工為生的中老年男子。這些人或來自貧瘠的日本東北部農村,或來自已關閉的礦區,有些人因傷喪失了部分勞動能力,湧向大城市是為了謀生,戰後經濟飛速發展的大城市沒有他們拖家帶口的空間。他們孑然一人,每天早晨四點半,工人們爬、貓著腰往裏鑽、一群一群往裏湧,潮水一樣把職業介紹所的捲簾門拱起來。職業介紹所由黑社會及幫派把持,介紹的工作工資奇低……
      ※映後座談:櫻井大造(台灣海筆子主創者 / 野戰之月海筆子(日本)
翻譯:李彥(海筆子成員)

2《傘》 (200793min
        場次:2/25(六)10:00 am ※此場於花蓮好事集播放
簡介:農,是中國賴以生存的根基。 如今這些農民們,已經像傘一樣被撐開,覆蓋在中國所有經濟最活躍的脈搏上。工:廣東中山-來自農村的年輕工人們一心想讓自己領到更多錢,但卻不知每一把傘能為其他人賺多少錢……商:浙江義烏-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場批發雨傘,日進斗金的生意讓「商人」似乎遠離了「農民」的故鄉……學:上海-畢業找不到工作,不僅意味著要回到農村,也意味著所有的努力前功盡棄……兵:某解放軍駐地-對這些來到部隊的農村子弟而言,從軍的意義在於改變「農民」的命運……農:河南洛陽-農村早已沒有年輕人,只有孤獨的老人對著鏡頭傾訴……
※映後座談:蔡建福(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

3《請別打我,長官!》(201173min
場次:3/10(六)7:00pm
簡介:西印度貧民窟的布德漢劇場由被視為天生罪犯的查拉社區年輕人組成,2003年,劇作家導演達克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逮捕後,達克辛和他的朋友羅西化身為社區的導遊,告訴我們這裡怎麼從1871年英國殖民時代變成天生罪犯,以及全家如何被監禁在軟性的集中營裡;然而英國人早就走了,卻留下這樣的歧視與偏見。因 此,藉由布德漢劇場的表演能帶來一絲平反的希望以改變這個成見。
※映後座談:傅可P. Kerim Friedman夏雪莉Shashwati Talukdar(本片導演)

4《廣場》(2010110min
場次:3/25(日)2:30pm
簡介:一切都是從不准帶國旗上街開始。200811月,六十年來首位中國官方代表陳雲林抵台訪問,同時,台灣民眾的言論與人身自由受到國家機器高度箝制。透過網路,學生們從各地聚集起來,他們因為共同的價值受到侵害而齊聲怒吼,卻也因為各自的信仰與堅持而相互質疑。在抗爭與學業、公民與政客、激情與自省之間,在台北,在這個廣場,在他們二十餘歲的年紀。
 映後座談:江偉華(本片導演)、吳思鋒(劇場工作者)

5《阿草向前衝》(200620min
場次:4/15(日)2:30pm
簡介:阮芳草,越南籍。4年前從越南遠嫁到台灣,目前定居雲林永光村,
與先生、公婆同住,育有二女。阿草在麵店的工作,為她帶來一個月約兩萬元的收入,但是家裡大大小小的開銷讓她想為兩個孩子存一點錢的願望似乎都頗為困難面對家庭經濟的壓力,不管多麼辛苦,只要有賺錢的機會(包柳丁、資源回收、當媒人),她一定咬著牙努力打拼。然而開朗愛笑的阿草也會有承受不了壓力的時候。每當意志消沉,阿草總是想起母親曾經對她說的話:「艱苦總有一天會過去,要忍耐」在咑咑向前的腳踏車聲中,阿草鼓起勇氣向前衝了。
※映後與談:楊華美(花蓮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社工組長)

特別講座:錄片在乎現實嗎?
      時間:5/6(日)2:30pm
  主講:王墨林(資深文化評論人、劇場工作者)

觀點專題:「伊朗影展」
   時間:5/25-27(五~日)
1《和聲》_40min +《德黑蘭第25個鐘頭》_20min
場次:5/25(五)700pm
映後座談:薛常慧(影像工作者、紀錄片導演)
*《和聲》:伊斯蘭革命發生至今三十年,女性歌手仍被禁止獨唱。本片紀錄多位伊朗女歌手如何在法律的限制下,傳唱伊朗女性的聲音。留下來的音樂家必須遵守政府的規定,修改音樂編排、改變表演方式。導演拜訪多位伊朗女性音樂人,記錄她們進行藝文創作時所面臨的困境與努力。
*《德黑蘭第25個鐘頭》:19981129,伊朗國家足球代表隊進入世界盃前32強。平時安靜的德黑蘭街道變得熱鬧、充滿歡樂,不同族群的伊朗人團結在一起慶祝勝利。這一天是伊朗近代史中最快樂的一天,被稱為「甜蜜星期六」。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後,300多萬伊朗人因為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離開伊朗。之後,伊朗與伊拉克的戰爭、伊朗內部政局的動盪、加上西方媒體的負面報導,使得伊朗的形象充滿悲傷與苦悶。取得世界盃資格將伊朗人再一次團結起來,並帶來久違的歡樂。

2、《我不是核能》_36minj+《勾達法里德的故事》_35min
場次:5/26(六)200pm
映後座談:賴威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辦公室主任)
*《我不是核能》
藍薩(Ramsar)鎮的輻射指數超出正常水準,在鎮議會選舉期間引起激烈的辯論。哈森.普曼蘇里(Hassan Poormansuri)從教育部退休,是藍薩鎮土生土長的居民。他發現從小長大的鎮已經受到核污染,對鎮民的身體健康有所損害。有些婦女感到身體沈重,有的村落十個人竟有八個人得了癌症。
有的鎮民認為提起核污染的問題只會造成地價跌落,觀光事業衰退,對藍薩鎮的發展沒有好處。官員認為哈森的論述並沒有科學證據支持。另一位參選人查佛什.薩尼(Chavoshi Sani)認為核能是嚇唬美國人的,微量的輻射還可以治療癌症。
*《勾達法里德的故事》
那卡力(Naqali)是伊朗傳統的劇場說唱藝術,由男人獨唱,長久以來禁止女性參與。女性也不得出現在那卡力的表演場所,如咖啡廳、公眾廣場等。本片記錄伊朗歷史上第一位女性說唱藝術家——法德美.哈畢畢薩德(Fatemeh Habibizad)。她積極地拜訪耆老,學習伊朗不同區域所發展的說唱形式,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身為女人,承受不同的社會壓力。她被稱呼為「勾達法麗德小姐」。她證明女性也能作男人的工作,就像伊朗史詩王書(The Book of Kings)中的女英雄勾達法麗德(Gordafarid),在男人之前挺身而出為伊朗戰鬥。

3拉列與拉丹_36min + 朦朧的自由_21min   
場次:5/26(六)400pm
映後座談:薛常慧(影像工作者、紀錄片導演)
*《拉列與拉丹》:拉列和拉丹.比加尼(Laleh & Ladan Bijani)是連體姊妹,她們的頭連在一起,生活對她們而言一點也不容易。她們像是一個人,又像是兩個人一起過活。為了活得像一個人,為了追求各自的人生,她們決定開刀做分割手術,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拉列希望成為新聞記者,拉丹希望成為維護人權的律師。醫師警告她們,開刀可能造成她們的個性改變,甚至會造成腦死、死亡等嚴重後果。「即使我們其中一個犧牲了也沒有關係,只要我們知道有一絲機會。」片中記錄這對連體姊妹面對人生,做出重大選擇的過程。
朦朧的自由》:皮秋兜(Picciotto)是一個老太太也是一位反戰人士,她住在美國白宮前面已經26年。她在廣場上搭起小小的帳棚,帳棚旁邊擺放反戰的照片與標語。她每天風雨無阻地向遊客說明,甚至辯論反戰與反核武的思想。她曾經被抓到警局八次,也曾被陸戰隊以暴力毆打威脅。導演比對他自身從伊朗來到美國前後所獲得的美國印象,他對自由也有更多的啟發與思考。「這位女士,就某種程度而言,即是自由的象徵;這樣的自由在我的國家就像是一場夢。但是很明顯地,自由的標語遠比自由本身更繽紛奪目。」

4、《刑法第六十一條》_65min
場次:5/27(日)200pm
映後座談: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導演在愛文(Evin)女子監獄訪問四位殺了施暴者的女性,記述她們的生命故事。伊斯蘭刑法的第六十一條明令,當一個人的生命或名譽受到立即性威脅時,可以武力反抗。但是事實上,當伊斯蘭婦女犯殺人罪時,法官極少採用第六十一條,反而採用傳統習俗「以牙還牙以眼還眼」(quid pro quo)做宣判依據。如果婦女遭到強暴,她們會被控通姦罪,處以死刑;如果她們親手殺了強暴者,她們會被控謀殺罪,處以死刑。
本片穿插著這四位女性的經歷,以及她們的家人缺乏法律援助、禁止再上訴的現況。她們以求情書或國際人道組織的聲援求得緩刑,也有一兩個人曾因此被釋放,但這都是極罕見的案例。

5、學生當家》(2009116min
場次:5/27(日)400pm
映後座談:廉兮(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助理教授)
德黑蘭一所國中,每年開放兩天讓學生治理校園。本片從一開始的候選人提名開始記錄,並拍攝學生的政見發表與拉票造勢。學生可以競選擔任老師、教官、或其他行政職。獲得多數票的學生在兩天內必須善盡自己的職責。
學生治理學校的時候,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一邊上課要一邊管秩序,管了秩序又不一定公平,不公平又需要開會或尋找其他仲裁的方式。學生透過校園自治,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學校的經營,並學習像成人一樣溝通處理。


洽詢電話:03-8334545
網址:﹝http://space-east.blogspot.com/
歡迎在FB搜尋﹝東海岸﹞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
主辦單位: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協辦:乙皮畫廊、東海岸評論、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中心、花蓮多元跨界行動協會、花蓮好事集

2011年11月16日

開放與自由的身體經驗─「接觸即興工作坊」筆記

◎劉竹晴


(編按:10月份,東海岸文教基金會舉辦「2011第三屆東岸表演藝術工作營」,此文作者參與工作營其中一場朱星朗老師帶領的「接觸即興工作坊」後,寫下這一篇體察筆記。)

在陰雨綿綿的周六下午,我首度踏進花蓮碧雲莊的舞蹈教室,斜斜的天花板與窗外的一大片綠意感覺是個動身體的好時機。雖然一開始我只想坐在一旁看課,但朱星朗老師要大夥坐 下來圍個大圓自我介紹並談談身體經驗,我也一同加入圓圈當中,上課的學員有來自東華大學、慈濟大學的老師和學生、東部劇團的故事媽媽、護士和愛舞人士,有同學問老師沒有學舞的人是否適合學習接觸即興,朱老師回答無論有無學舞經驗都可以學習,而沒學過舞的就像一張白紙可塑性更高。

2011年10月26日

【2011第三屆東岸表演藝術工作營】環境舞蹈匯演














@環境舞蹈匯演@
一個晚上,看盡四支舞作
地點:將軍府環境教育中心(花蓮市中正路618巷2號)
日期:10 / 29、30(週六、週日)_7:00pm開演

@創作者@ 
林祐如:舞蹈很自然地發生在我的生活中,讓我心情很年輕,很自在地想笑就笑,情感很直接,精神沒甚麼負擔。不是劇場離不開我,而是我離不開劇場,現在還沒有想要離開過,放棄過,只會想下一步要做甚麼。(繼續閱讀
樊香君:(舞蹈對我來說)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信仰,它讓我找到一種存在在這世界上的意義或價值吧!讓我活著有立足點的感覺,透過舞蹈也讓我想很多事情,有關生命的東西。(繼續閱讀

蘇品文:這幾年真的在從事舞蹈創作的時候,我會覺得,舞蹈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本能,有時候身體會產生自然的反應,而那並不是經過編排的,所以如果有人問我「最喜歡哪 一種舞蹈?」我一定會回答說「我最喜歡即興」,因為我覺得即興的時候,是離本能最近,離理性最遠,它是一個模糊的、中介的地方。(繼續閱讀

 
谷慕特:他的雙腳想回到可以讓他再度舞蹈的地面,他的身體想在黑與白之間安然游走體驗,他的靈魂只是想跳舞,給每一個其他巧遇的靈魂分享。


@購票@
費用:一般人士150元、東海岸之友100元※採此優惠者請至乙皮畫廊購票
   身心障礙人士、民生里里民100元※請於演出現場出示身分證明文件

售票地點:乙皮畫廊03-8332626時光二手書店8358312璞石咖啡館8345968

 

2011年10月12日

11/5 pm7 《永恆的月之亮面 The Luna 》放映暨座談會



片名:永恆的月之亮面  The Luna            片長:76 mins
主持:江珮瑾(東海岸文教基金會企劃)
與談:洪菊吟(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常務理事)
            陳麗美(花蓮縣立南平中學諮商心理師)
            飄飄(片中主角)
            張桂哖(導演)
時間:2011.11.05 pm7:00~9:30
地點:乙皮畫廊(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
預約:03- 8334545 , space.east@gmail.com

※影片簡介
妳是拉子嗎?如果妳是拉子,妳會怎樣訴說妳的戀情?本片以訪談實錄的方式呈現『生活中的拉子』,為女同志神秘的戀愛觀提供一扇窗。觀眾將看見這些女人對自己愛情的沈溺與救贖,對自身感情的剖析與放逐。『真實的回答』是本片最可貴也最打動人心的力量,請觀眾用心聆聽這真誠的告白。

※導演簡介
桂哖,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法國第一大學電影暨視聽學研究,現為自由影像工作者;多次擔任小劇場影像設計,志向往Video Artist發展,影像風格傾形式化,節奏緩慢,敘事象徵豐富….,喜歡現代詩,愛唱社會主義反資本烏托邦,平時閒閒沒事也會新詩創作。


※相關影評
為什麼而比較?─ 永恆的月之亮面觀後感(1)
小T小婆的私房話:《永恆的月之亮面》
《永恆的月之亮面》路人甲觀後感
《永恆的月之亮面》


網址:﹝http://space-east.blogspot.com/
歡迎在FB搜尋:﹝東海岸

贊助單位:公益彩劵回饋金、鈞達股份有限公司
主辦單位:窺視者劇團財團法人東海岸文教基金會乙皮畫廊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2011年10月10日

為什麼而比較?─ 永恆的月之亮面觀後感 (1)

◎古嘉

「最想要的,也只是一個家,當你一開門時,有個人在家裡等你。」「當然啦,作夢的一點就是,當然會想要有個小孩啊。最好就像夫妻一樣,有個家,有個小孩,最好再養條狗。想要的就是這麼簡單的生活。」「可是很難喔。」

「那我問你朋友裡面,真正的T和婆,你覺得能夠做到像一般夫妻那樣子,到最後是走到有一個家的?」「不多啊。」「那我問你,你圈內朋友跟她的伴,在一起的時間長短,能夠像一般男女生那樣,走個七年八年的?」「也是有啊。」「多不多嘛?」「不多。」

其實,都一樣,為什麼要比?到底,是誰以表象詮釋,而讓兩者看起來不一樣的?不是那些嘗試戀情的「自己」嗎?(無論是同性戀或異性戀者。)

現代夫妻離婚率高達四分之一,沒離婚的人當中,有一半是因為小孩而死守著早已不幸福的婚姻,還有一部份的人則是死守著傳統社會的眼光……婚後七年,還喜歡這段婚姻的人,剩得到一成嗎?

很多異性戀女生也是常常在換男友啊,還有高中階段不到三年,就集滿十二星座男朋友的人,她還大剌剌地評價:「○○星座的男生比較好,我交過五個都覺得他們不壞;XX星座就很糟,兩個都一樣差勁。」

也不少家庭,美其名是一個家,但家中所謂的男主人或女主人,在家的時間還比不上收保險的。人家收保險季繳的,每三個月還會帶一小盒花生或是一本農民曆到客戶家,一待還會超過半小時;被稱為主人的,三個月都不見得回家一次,回家是為了向所謂的家人拿錢,待的時間或許會超過半小時,但超過的時間是睡覺時間。如此一來,就算是異性戀、結了婚,又哪有「當你一開門時,有個人在家裡等你」的感覺?

撇開社會與外人的觀點不談,要幸福、要長久,哪個不是掌握在兩個當事人手裡?這樣性別哪裡有關係?有著包容心並能彼此溝通的T和婆,不需要法律約束還是可以快樂地待在一起,領養一個小孩來養育,並且養一隻狗(要養貓也無不可)。這種自發性的相處,遠比一張紙造成的拘束,更紮實地形成一個真正的家。

外在當然有外在的拘束,但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裡,還不是自己的內心嗎?

有時候是我們混淆了真正的阻力在哪裡,我們想像的那顆大石頭,根本不存在,又或是擺的位置並不是我們以為的位置。

就像「家的感覺」,和婚姻是兩回事,甚至和愛情本身也沒有太大相關。無論朋友或情人,無論同性或異性,要的只是良好的相處和彼此間的信任。如果想要的是婚姻的保護或是覺得婚姻定義對同性戀的不公平,去羨慕異性戀可以結婚實在是沒有意義的事;真的要突破這點,唯有直接從努力爭取修法著手,才有建設性。

再說對父母的交代好了。重點不是在於同性或異性(異性間也有不少不被雙方家長祝福的婚姻),而是「婚姻」和「小孩」。社會的錯誤觀念,認為不婚就是嫁不出去或者娶不到老婆,認為沒結婚的人就是沒人要的,到老就會孤苦無依的……誰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實質上,不婚是個人意願,並不是沒人要,也不見得到老就會孤苦無依,只是老一輩的人腦袋還沒把這道理弄懂而已。社會上還是很多人有那種「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生物性的驅動,硬是覺得留個種很重要,還要把這種明明就是個人自由的想法強加在他人身上。人類自私的劣根性,常以為生養小孩又辛苦了這麼多年、付出了這麼多,小孩就是他們自己的延續,應該聽他們的話,而且要延續不能斷。因此,別說目前無法生育的同性戀,異性戀當中不能生育和不願生育的人也承受著同樣的壓力。如果哪天,同性戀也可以結婚生小孩,我不認為還有這麼多同性戀會受到父母親那邊的阻力。當然,能不能結婚還可以依靠法律的修改,生小孩的事以現在的科技大概很困難,不如改變社會觀念,讓社會大眾都能認為領養的小孩和親生的小孩沒有區別。同性戀對父母交代的確有阻力,但阻力絕對不是同性戀或異性戀的問題,把重點放在這裡是用錯方向。

就像影片中有拉子認為,T就該做什麼而婆就可以享受什麼,或是男性就該做什麼而女性就可以享受什麼;這種先將人的社會地位以及權利義務做性別區分的想法,才是造成同性戀(其實也是許多異性戀)會有悲情的主因。兩情相悅,兩人適合,就該快快樂樂的愛,這和性別以及性取向,哪會有什麼關係?

我當然不是說不能訪問出這樣的結果,我只是很疑惑,多數拉子是這樣想的嗎?(我知道絕對不是全部的拉子都這樣想。但是,這樣想的拉子是大部份嗎?)還是只是碰巧被訪問的拉子這樣認為?或者,從選擇訪談對象到剪接之間,造成這樣的呈現內容,其實是導演的引導?

之所以有此言,是看過不少記錄片,愈看愈覺得,記錄片是一種很主觀的東西,端看能不能將它拍得看起來客觀而已。如果導演想拿同性戀與異性戀做比較,到底目的在哪裡?預設的觀眾又是誰?是希望搏得拉子們的共鳴嗎?如果可以的話,我想聽聽看導演到底怎麼想。

※本文由窺視者劇團提供。

《永恆的月之亮面》路人甲觀後感



◎Autumn

自己的愛情故事是如此,別人的呢?別人的愛情會跟我一樣具有多災多難、剪不斷理還亂的悲劇元素嗎?假如是,又是個怎麼災難法?又或者,別人的愛情是電影般甜蜜浪漫?

究竟,如此為愛而生、為愛而活,錯了嗎?愛情之於我,為何如此重要又具影響力?然而對於她友人甲、聽說的乙、傳說中的丙,愛情又怎會那般地是種性愛的滿足、精神的高潮,有如男人的保險套用過就丟。

此兩端點間,還有什麼樣的愛情故事、戀愛歷程呢?
在愛之中我在找什麼?是什麼?究竟,我該如何看自己在愛之中?

透過訪談,多人戀愛故事當中相互對待的方式、心意、認為、態度,慢慢交織出我愛她的背後,是什麼樣的我,所謂的愛情,在那些陪伴、甜蜜的言語、共同生活、相互對待、生活相應之外,還有什麼我沒看到的?

片中導演用人體模特兒以及她身上故事性的演出,穿插在訪談中,並加入構圖式的片段畫面,全片流暢地傳達出關於上述問號明喻、暗喻、隱喻的開放性答案。同時也提供給喜歡動腦、愛聯想、喜歡類似奇斯勞斯基三色系列的人,一個智性上發揮的空間。不管是戀人還是團體中的朋友,也可以透過對隱喻那些聯想、猜想延續片中的訪談再做朋友間進一步的分享、深一層的溝通,加深彼此的了解與認識。

有看過大島渚的<感官世界>嗎?片中也有挑戰你情色尺度的片段,只要你夠投入,看片,也可以經歷一次“褲濕啦”。容易被挑動的人,看片前請依個人習慣的反應程度“安裝”好護墊或衛生棉!



※本文由窺視者劇團提供。

《永恆的月之亮面》


◎王瑋廉(劇場導演)

影像果真提供了一種看的方式,經由對生活片段的拍攝,足以讓我們在這些影像前面,可以大肆批評,同時也看見自己的批評,以及看見在永恆亮面,那無法休息的人們。

愛情事

《永恆的月之亮面》替我溫習了一些台詞,關於那些辯證著「愛」的點點滴滴,衡量著「情」的枝枝節節,那些事後連想要背誦,都覺得飄渺難憶的「愛/情話」。可恰恰就在於——誰不說這些「愛情話」,誰不樂於談論這些「愛情事」呢?我們總是一面試圖客觀地解說,一面又奮力地自我開脫;在說的時候,我們永遠都清楚自己的標準與立場,就像我們永遠不清楚這些標準和立場,因此我們會不停地說。

問題就在於:同性戀是平凡的,就像他們嘴裡經常批評的那些異性戀一樣平凡。「同志」身份是社會創造的一個「假象的特殊」,好像這些人別有用心、或是意正嚴詞地要影響這個正常世界,事實上,他們所處理的,卻是同樣錯亂與矛盾的價值觀。因此,想要在「同性戀」族群身上論述出什麼特別的條理,無疑都會像我們在討論愛與情一樣,「顛三倒四」!

家庭事

由於社會塑造了一個假象的特殊來看待同性戀者,因此,同性戀者不得不在這個被給予的特殊身份裡,一一面對從而衍伸出的問題,家庭,是最根本的。《永恆的月之亮面》並不深刻討論家庭層面,但所有你聆聽到有關於家人的部分,大概也就是他們所在面對的了——一些簡單的認同需求,卻牽扯著極其複雜的撕扯,基本的親情之愛,會在「是不是同性戀」這個問答題上,觸碰到底線。

然而如果要從家庭關係裡,解析出同性戀者的種種特殊性,無疑地又只會是在一個虛擬的主題上打轉,那不比影像中回憶者的某個神情,或是某段閃爍的語句,所能透露的更多。鏡頭下的「拉子們」,在說自己與父親的關係時,讓觀眾看到的,是作為孩子,我們始終在苦惱的事。

憂鬱事

憂鬱,憂鬱症;同性戀,同性戀患者。患有憂鬱症的同性戀者,究竟是怎麼樣在看待自己的呢?特殊中的特殊,兩種特殊間,是否互有因果呢?文明社會在幹的勾當,就是強暴你,又要輔導你。



※本文由窺視者劇團提供。

小T小婆的私房話:《永恆的月之亮面》


◎但唐謨

今年的拉子電影真是又精彩又多元,有一部兩大美女演的浪漫愛情劇《刺青》,還有一部兩大美女演的,描寫神愛世人,也愛同志?的馴獸片。這一部《永恆的月之亮面》是記錄台灣女同志的紀錄片,最近也要悄悄地上演了


描寫女同志生活的紀錄片?聽起來有點老套。但是這部作品,卻在一個老舊的形式中,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感覺。而這股動力,當然來自台灣女同志,一群小T小婆跳動的生命力。這部片以訪談為主,有時候是導演在做訪談,有時候是記錄情侶之間的對話。而最有趣的部份,就是女孩子們的kiss and tell,就是把自己感情甚至性愛生活的私房悄悄話,以一種純真自然而且很年輕可愛的語氣,講給攝影機聽。說實在,她們講出來的東西,有時候就像她們縝密的心思,很複雜很複雜,層層脈絡環環相扣,像我這種頭腦簡單的人,有時候都會被她們的精彩對話,搞得霧煞煞。實在是有趣極了!

在這部紀錄片中,可以發現幾個較大主題,一個是「身體」,一個是「生活」,因為每個人都是用身體在生活啊!對許多女同志,性別身分的認同,基本上就是身體的認同。有位女同志「盛裝」接受訪問,她的襯衫上面,打了一條很帥氣的領帶。還有受訪者討論到T婆關係時,提到她們並不喜歡一個太像男人的T,比較喜歡「娘T」。如此的討論,又再度讓人領悟到性別的多元多采,實在不是某些聖書上寫得那麼簡單無趣。「生活」的部份,當然就是她們很複雜很複雜的感情關係。這部紀錄片,把這些細膩,微小的描述,完整地記錄下來,保留了一種原始未加修飾的感覺,這也正是這部片所以會令人耳目一新。

關於「身體」和「生活」的描述,導演也用了非記錄性質的戲劇手法,加強這兩個主題之間的互動。我們會看到受訪者一面受訪,一面在開車的畫面、也會看到一個女演員在穿衣、不斷地換衣,好像在換身分、看她梳妝、塗胭脂至於女同志的身體,最近在那部馴獸片中有看到一下,兩個曲線畢露的女體泡在藍色的水裡面,好像在演《大白鯊》,很擔心會有鯊魚跑出來把她們咬死,雖然很好笑,倒也算是台灣電影中難得的女同志身體呈現。這部片所呈現的女體沒那麼複雜,就是一個脫光光的年輕女子的身體,在亮黃燈光的室內,非常自然地在「生活」,走動,我們也可以看見她的手、臉、毛髮、關節這種描述在男同志影片中並不稀奇。但是「女同志的身體」,彷彿是個神祕地帶,很多人可能都會以為拉子的身體,一定是被束胸繃得緊緊。這部電影,也同樣用一種原始的態度,呈現一個漂亮、自然、青春洋溢的女性身體,而且這個身體,是被拉子所慾望的。這個美麗的女性身體和電影的文本之間,進行著一種奇妙的交會。

※本文由窺視者劇團提供,原轉錄刊載於破報482期。

2011年9月28日

第三屆東岸表演藝術工作營‧感官敞開,覺察身體


※工作坊※
工作坊‧以8小時的感官敞開,覺察身體
◎舞蹈意象與身體訓練(8hr)
講師:林文中(林文中舞團藝術總監)
日期:10/8、9(週六、日) 1:30-5:30pm
◎接觸即興(8hr)
講師:朱星朗(古名伸舞團創團成員)
日期:10/15、22(週六) 1:30-5:30pm


※「歐美舞蹈新視野」舞蹈講座※
舞蹈講座‧用12小時的距離,走入「歐美舞蹈新視野」
講師:謝東寧(本講座策劃人、表演藝術評論及自由撰稿人)
日期:10/7-8、14-15、21-22(週五、六)7:00-9:00pm
地點:乙皮畫廊2F(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2樓,近博愛街)
費用:免費入場,座位有限,請先預約03-8334545 or space.east@gmail.com
詳情請見:http://space-east.blogspot.com/2011/09/2011.html

※環境舞蹈匯演※
四支舞創‧一個晚上,跳進日式建築的時空氛圍
10/29-30將軍府環境教育中心(花蓮市中正路618巷2號)
詳情請見:http://space-east.blogspot.com/2011/09/2011104.html

※當代舞蹈系列講座_花蓮女中校園專場※
‧歐陸舞蹈新風貌x謝東寧
‧台灣當代舞蹈發展x劉竹晴 
‧在花蓮成立舞團,在舞團實現生活x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婆娑舞集

洽詢電話:03-8334545
網址:﹝http://space-east.blogspot.com/
歡迎在FB搜尋:﹝東海岸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指導單位:花蓮縣文化局
主辦單位: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協辦:花蓮女中、民生社區發展協會、碧雲莊社區發展協會、東海岸評論

2011年9月27日

【2011第三屆東岸表演藝術工作營】工作坊














「舞蹈意象與身體訓練」舞蹈工作坊(8hr
講師:林文中(林文中舞團藝術總監)
日期:10/89(週六、日) 1:30-5:30pm
課綱:
‧意象的身體
找到動作的啟始點-形狀、氛圍、狀態、字型等等的身體聯想與動作開發
‧敘事的身體
開始動作的旅程-延續「意象的身體」,轉化為敘事狀態的身體詩歌,以不同的樣貌吟唱與賞析。

林文中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BFA)、美國猶他大學現代舞系研究所(MFA)畢業,主修編舞。十餘年職業舞者生涯中,曾擔任國內外許多著名舞團主要舞者,如紐約的比爾提瓊斯舞團(Bill T. Jones/Arnie Zane Dance Company)、猷他經典現代舞團(Repertory Dance Theater)、台北民族舞團、舞蹈空間舞團、台北室內芭蕾舞團等。曾獲得猷他大學 Orchesis 會員編舞獎、美國舞蹈節年輕藝術家獎學金、猷他大學舞蹈系助教獎學金、紐約上城 Aaron Davis Hall 劇院新作獎助金、國內的舞躍大地編舞獎、羅曼菲舞蹈獎助金等獎項。2002年起陸續返台發表創作,2008年創立林文中舞團,擔任舞團藝術總監暨主要創作者,並參與2009年聽障奧運開幕式編舞。文中亦從事業餘翻譯工作,譯作有『舞蹈意象與身體訓練』(Conditioning for Dance)、『伸展解剖』(Stretching Anatomy),希冀以文舞並重之方式,為台灣舞蹈界貢獻一己之力。.......................













接觸即興工作坊8hr
講師:朱星朗(古名伸舞團創團成員,資深舞蹈工作者)
日期:10/1522(均為週六) 1:30-5:30pm
題綱:
‧接觸即興發展的簡介
‧身體的重新省視及感官的覺察
‧碰觸的解讀與溝通
‧重量與重力的初試與交換
‧源源不絕的即興可能性

朱星朗簡歷:
香港出生,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為古舞團創團成員,擔任『接觸即興工作室』課程指導老師。曾任沙發舞蹈劇場藝術總監。跨舞蹈及戲劇兩界,並為舞蹈創作音樂。近年投入數位互動音像創作,參加中英跨國舞蹈與科技三年工作坊計畫,發表即時互動影像舞蹈作品。舞蹈作品曾發表於香港藝穗會、三十舞蹈劇場獨舞拾景、台大花城舞展、蔡瑞月舞蹈展六人舞展、沙發舞蹈劇場創團展、狂想年代2000舞展、台北藝穗節、第一屆非關舞蹈藝術節。曾參與皇冠劇廣場密獵者劇團、俳遊場劇團、低調劇團的戲劇演出。歷任台大現代舞社顧問及指導老師。並獲多個舞蹈及戲劇團體邀請演出、創作及授課。98年「表演藝術名錄」收錄並獲邀加入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2010年起任澳大利亞『蜜拉姆創藝公司』在台代表。

地點:碧雲莊社區活動中心3F舞蹈教室(花蓮市介禮街463F
費用:各招生20人,1人800元(大專院校學生優惠500元)

報名方式
‧親至乙皮畫廊報名繳費(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週一至週六 10:00-19:00)
‧洽詢:03-8334545 or space.east@gmail.com

【2011第三屆東岸表演藝術工作營】「歐美舞蹈新視野」舞蹈講座



講師:謝東寧(本講座策劃人、資深劇場工作者)
日期:10/7-814-1521-22(週五、六)7:00-9:00pm
地點:乙皮畫廊(花蓮市林森路210-22樓,近博愛街)
費用:免費入場,座位有限,請先預約03-8334545 or space.east@gmail.com

國內藝術教育中的「舞蹈」,始終是一個相對的弱項,即使如享譽國際的雲門舞集林懷民老師,在國內推動了近二十年的現代舞演出,如看懂「現代舞蹈」?仍然是許多觀眾對舞蹈演出裹足不前的陰影。

譬如法國舞蹈前輩瑪姬‧瑪漢,於2005年來臺演出《環鏡》,這支被舞蹈雜誌「La Danse」 選為年度最佳舞蹈的作品,在台灣的演出反應貶大過於褒,許多觀眾批評這不是舞蹈、沒有人「跳舞」、甚至發生要求退票的事件,可見臺灣現代舞蹈欣賞教育,的確與世界有一段距離。本次「歐美舞蹈新視野--講座影展」將以講座配合影片播放,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在六個單元(×2小時)的課程中,帶領學員進入歐美當代舞蹈的新世界。

講題:
◎第一週(10/7-8)<單元一、二:芭蕾的前生今世,從古典到現代>
  ●何謂古典芭蕾
  ●古典的反叛
○現代舞之母──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
○現代舞的技巧──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
        ○現代舞的表現主義──瑪麗‧魏格曼(Mary Wigman
◎第二週(10/14-15)<單元三、四:身體的情感?──從現代到後現代>
●美國的後現代潮流
摩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
        ○崔莎‧布朗(Trisha Brown
        安娜.哈爾普林(Anna Halprin
    ●英國的自由創作風舞蹈
        Michael Clark
        DV8 身體劇場(DV8 Physical Theatre
        La Ribot     
◎第三週(10/21-22<單元五、六:舞蹈劇場與不跳舞
    德國舞蹈劇場及影響
        碧娜‧鮑許(Pina Bausch
        威廉‧佛賽(William Forsythe
        莎夏‧瓦茲(Sasha Waltz
  ●法國的新舞蹈運動──跳舞?或不跳舞?
        安傑林普雷祖卡(Angelin Preljocaj
        瑪姬‧瑪漢(Maguy Marin
        傑宏貝爾(Jérôme Bel
    ●其他風格之編舞家
謝東寧簡歷: 
1968年生,資深劇場工作者,曾參與蘭陵劇坊、優劇場、人子劇場等訓練演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導演組畢業,曾創立「自律神經過敏性失調劇團」,公開創作五齣作品。旅法九年期間,於法國巴黎第三大學SUAPS中心「舞蹈與身體」研究四年,並參加巴黎之戲劇、舞蹈及行動藝術的演出,看過超過千齣歐陸劇場、藝術節演出。目前為表演藝術評論及自由撰稿人。

2011年9月10日

【新聞報導】文化薪傳獎頒獎 李宏彬、林阿隆實至名歸 增設「特別貢獻獎」東海岸評論雜誌創辦人 楊守全獲殊榮

記者張小菁╱報導

花蓮縣文化局長吳進書(左二),頒獎表揚文化薪傳獎得獎者,
藝術家李宏彬(右一)、林阿隆(左一)獲文化薪傳獎,
楊守全校長(右二)榮獲特別貢獻獎。記者鍾仁順╱攝
「花蓮縣一○○年度文化薪傳獎」甄選結果出爐,藝術家李宏彬、林阿隆兩人獲獎,另增設「特別貢獻獎」,由「東海岸雜誌」創辦人楊守全獲此殊榮。花蓮縣文化局昨天在花蓮縣政府舉行頒獎典禮,文化局長吳進書肯定三人對於花蓮文化工作長期耕耘貢獻,將規劃辦理相關展覽及講座,屆時歡迎鄉親共同來感受得獎者榮耀及欣賞作品。

十四人角逐薪傳獎
吳進書表示,花蓮縣藝文人才濟濟,在各界共襄盛舉下,今年共有十四人角逐文化薪傳獎,候選人皆為一時之選,但礙於辦理經費及甄選名額有限,遺珠之憾在所難免,對於另十一位參加甄選的文化藝術工作者長期所做的努力一併表達感謝之意,期許大家繼續為花蓮縣文化藝術傳承貢獻心力。

吳進書表示,三位得獎者已規劃辦理相關展覽及講座,李宏彬辦理西畫、陶藝個展,林阿隆舉行木雕創作展覽,楊守全辦理「東海岸雜誌」創辦十八年來的歷史照片展覽及講座,歡迎鄉親屆時前往文化局欣賞。

 李宏彬積極推廣藝術  
花蓮縣一○○年度文化薪傳獎得主李宏彬,長期專注於西畫及陶藝創作,其公共藝術作品散見於花蓮市街頭。近年來積極投入縣內各級學校、陶藝教學活動,南來北往、東奔西走,在有限物質條件下犧牲奉獻,受惠學校多達四十多所,學子近三千人,同時間擔任社區大學講師及縣內各項比賽評審。出版個人作品集,對文化藝術之表現卓然有成。

另一文化薪傳獎得主林阿隆,出生於光復鄉馬太鞍社區,為阿美族原住民。自一九六八年畢業於台東師範學院,從事國民小學教育,於一九九○年退休,隨即專注於原住民木雕的教學工作,致力於文化傳承。

林阿隆用木雕傳遞文化

在創作的理念中,林阿隆一直認為,「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花東縱谷,需要藉由藝術文化的內涵,讓它更優雅壯麗。」因此,他在長期的創作歲月中,不斷地思索、創新,讓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能步入神聖的藝術殿堂。

林阿隆老師的祖先是保衛馬太鞍部落的勇士,因此,他經常將家族精神反應在木雕創作之上,作品多以勇士精神強調原住民的歷史故事和文化背景,作品的風格則表現粗獷豪邁的刀法,讓作品保有原住民獨特的風貌。他也喜歡以幽默詼諧的方式,記錄部落中日常生活的對話。


今年文化薪傳獎特別增設「特別貢獻獎」,由長期推動文化藝術工作有卓越貢獻者的楊守全校長獲此殊榮,他是「東海岸雜誌」創辦人,「東海岸評論」對於許多讀者而言可說是凝聚夢想與鄉愁的烏托邦。

 楊守全辦雜誌 學界倚重  
楊守全是玉里高中創校校長,從年輕時期開始教書,一生都奉獻給教育界,是人人敬重的老前輩,尤其他晚年所催生的「東海岸評論」雜誌,深入報導東部歷史人文、族群文化,曾獲得多屆出版金鼎獎肯定,雖然後來停刊,仍對學界有不少貢獻。

楊守全近年來身體況不佳,昨天在親友陪伴下,坐輪椅出席盛會,在場人士對於楊守全多年來對於家鄉的熱愛與付出,向他致上崇高的敬意。


(點圖可放大)

※轉載自2011/09/10更生日報 文化薪傳獎頒獎 李宏彬、林阿隆實至名歸 增設「特別貢獻獎」東海岸評論雜誌創辦人 楊守全獲殊榮 一文,感謝更生日報張小菁報導。

【媒體報導】100年度薪傳獎 頒給3位文化人

記者詹芳雅/報導 
花蓮縣文化局昨天在縣政府舉辦「花蓮縣一百年度文化薪傳獎」頒獎典禮,今年得主為李宏彬與林阿隆,另外,楊守全則獲選為文化薪傳獎「特別貢獻獎」。

文化局為肯定從事文化藝術工作有卓然貢獻者,以及對文化傳承的扎根教育,因此辦理文化薪傳獎甄選,文化局指出,今年共有十四人角逐,在藝文界及學界等專業人士組成評審委員會的評選下,由李宏彬與林阿隆獲得。

薪傳獎評選條件包括:文化藝術創作的造詣、對花蓮文化藝術的推廣與傳承以及薪傳獎專輯製作規劃與展演構想等,依照參加候選人具備條件加以分析,採投票方式選出年度的文化薪傳獎得主及特別貢獻獎得主。

李宏彬投入藝術教學

得主李宏彬老師,長期專注於西畫及陶藝創作,其公共藝術作品散見於花蓮市街頭,近年來則積極投入縣內各級學校、陶藝教學活動,他南來北往、東奔西走,在有限物質條件下不斷付出,受惠學校多達四十多所,學子近三千人,同時也擔任社區大學講師及縣內各項比賽評審。

林阿隆傳承文化不懈

另一位文化薪傳獎得主林阿隆,出生於光復鄉馬太鞍社區,為阿美族原住民,他於一九六八年畢業於台東師範學院,即從事國小教育,於一九九○年退休,隨即專注於原住民木雕的教學工作,致力於文化傳承。

林阿隆認為,在美麗的花東縱谷中生活,需要藉由藝術文化的內涵,讓它更優雅壯麗,因此,他在孜孜矻矻的創作歲月中,不斷思索與創新,讓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能步入神聖的藝術殿堂。

另外,林阿隆提到,自己的祖先是保衛馬太鞍部落的勇士,因此,他經常將家族精神反映在木雕創作之上,作品多以勇士精神強調原住民的歷史故事和文化背景,其風格則表現出粗獷豪邁的刀法,讓作品保有原住民獨特的風貌,當然他也喜歡以幽默詼諧的方式,記錄部落中日常生活的對話。

楊守全樹立人文典範

一百年文化薪傳獎增設了「特別貢獻獎」,其得主為長期推動文化藝術工作的楊守全,他是一手拉拔《東海岸雜誌》成長的巨人,《東海岸評論》被譽為凝聚夢想與鄉愁的烏托邦。

楊守全作育英才無數,一生的付出和貢獻,已為花蓮留下豐碩的人文資產和典範,尤其是他對於這片土地的熱愛和關懷,以及對家鄉的深切使命,在一座座金鼎獎,一篇篇含淚的故事中,以及敘說不完的《東海岸評論》苦難和精采,文化局以這份殊榮向他致上崇高敬意。


(點圖可放大)
※轉載自2011/09/10 東方報 100年度薪傳獎 頒給3位文化人一文,感謝東方報記者詹芳雅報導。

2011年9月9日

【「與偏見相遇」花蓮場】美學空間的批判意識

主講嘉賓:彼得‧哈里斯Peter Harris(以色列Tel Aviv 大學戲劇藝術系)
分享團體:萬佩萱/台灣被壓迫者劇場推展中心
     陳培瑜/凱風卡瑪兒童書店
     彭伯華/啄木鳥全人關懷協會      
       楊華美/花蓮基督教女青年會外配中心
       集體分享/花天久地劇團
地點:乙皮畫廊(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近博愛街)
時間9月16日(五)2:00~4:00pm 
報名:免費,請洽03-8334545 or space.east@gmail.com預約報名
流程:
1)Peter Harris劇場行動報告_30min
2)在地分享_10-15min
3)交流討論_30min

彼得.哈里斯(Peter Harris是以色列Tel Aviv 大學戲劇藝術系的講師和社區劇場的文化行動者。他從1985年起,運用巴西劇作家、導演Augusto Boal創發的被壓迫者劇場,和弱勢社區民眾、屯墾區居民、監獄囚犯、毒癮者、少年及婦女進行以社區基礎的劇場工作坊。

哈里斯授在訪台座談會中,將分享他最近十年,在弱勢社群透過劇場進行「降低偏見和建設性對話」工作坊的實踐經驗,及支撐社區劇場行動背後的念和論述。除卻台北、台中場次之外,哈里斯也將至花蓮演講與交流,當日並安排在地團體同場分享各自的文化行動經驗。

附:


聯合主辦:台灣被壓迫者劇場推展中心、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2011年8月29日

9/3~24 海的素人攝影師,江文龍船長首次個展

「船長的眼睛為甚麼都找得到海豚?」

  「船長的快門為甚麼都抓得住鯨豚最特別的樣子?」

  「海豚偏心,都對船長比較好……」

《來吧寶貝》

《游行》


江文龍,南澳出生,花蓮落腳。一年有三個季節,他是裝潢師傅,那唯一的夏季,他是花蓮港賞鯨船船長,天天以單眼相機紀錄花蓮外海的鯨豚生態,寫下屬於船長的海洋日誌。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東海岸文教基金會,於20110903起,於乙皮畫廊舉辦名為「龍眼」的江文龍船長攝影個展,展出作品共二十幅,舉凡花蓮外海常見的飛旋海豚、花紋海豚、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和瓶鼻海豚,連同海上稀客──短肢領航鯨和虎鯨,都在船長的快門裡,展現獨特的野性生命美。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為了進一步了解花蓮外海花紋海豚的遷移模式與社會行為,參酌國際採用的照片辨識方法(Photographic Identification,簡稱Photo-ID),執行花紋海豚PHOTO ID計畫,方式是拍攝海豚背鰭或具有可辨識特徵的照片,累積與建立個體影像資料庫,再進行個體辨識,並作為分析族群移動模式與社會結構等之依據。花蓮多羅滿賞鯨公司的江文龍船長,為協助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建立野生花紋海豚的個體影像資料庫,自20100617開始以單眼相機,於海上紀錄鯨豚生態。

起初,江文龍船長拍照僅是為了PHOTO ID計畫,但船長對日日相處的鯨豚有著濃烈的情感和無法言喻的默契,兩年來,他藉由超過六萬張的影像來紀錄一位海人眼中的鯨豚與海洋。不同於專業攝影者的以技巧和器材取勝,我們可以從船長質樸純情的作品當中,深刻感受到船長對待海洋生態的認真與細膩,同時感染了流動於攝影者與被攝影者之間的愉悅與信任。船長的眼睛與快門,讓許多難以捕捉的鯨豚生態,瞬間凝結成一幅幅或感人、或有趣、或浪漫、或教人為美感驚嘆的寶貴圖畫,使得觀看者彷彿身臨其境,隨著船長與鯨豚都成為好朋友了。

以展出作品《來吧寶貝》為例,圖中的飛旋海豚,為花蓮外海最常見的海豚,行動敏捷,喜歡旋跳,常跟在船艏附近躍舞玩耍。在文龍船長的鏡頭底下,這兩尾飛旋海豚像是忘我的小情侶,毫不保留的在船邊人前炫耀他們的熱情。又像《游行》,那一尾尾飛旋海豚都有表情似的,緊緊跟在船邊,等著船長按下快門,幫他們拍照留念。

「龍眼──江文龍船長攝影展」是船長首次將他與鯨豚的私密情話,以影像的方式和大家分享,同時,為配合此次難得的展覽,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特別籌劃了多項與海相關的活動,包括來聽船長說海、資深解說員談鯨豚生態攝影、跟船長出海去PHOTO ID、一起來淨灘等,歡迎海與鯨豚的舊雨新知一起到花蓮市乙皮畫廊來「賞鯨」。這一回,目擊率百分百,保證看得到。

◎攝影者:江文龍,1967年生,國立陸軍軍官學校畢,夏季任職於多羅滿賞鯨公司。
展覽時間:2011/9/32411:00~19:009/4 13:00~19:00,其餘週日公休
展覽地點:乙皮畫廊2 (花蓮市林森路210-2

相關海活動:
09/03,午茶時間,14:00,開幕茶會(免費活動)/夜光時間,19:00,來聽文龍船長說海(免費活動),於乙皮畫廊2進行
09/04,日光時間,08:30,跟著文龍船長出海去---Photo ID 鯨豚戶政事務所費用1530元,詳情請http://www.kuroshio.org.tw),於太平洋進行
09/10,夜光時間,19:00,鯨豚生態攝影專題講座,講師:王緒昂(免費活動),於乙皮畫2進行
09/17,日光時間,08:30ICC國際淨灘活動(費用700元,詳情請http://www.kuroshio.org.tw),於七星潭進行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東海岸文教基金會、乙皮畫廊、多羅滿賞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