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陳宇敏
校對:宗田昌人
然而1986年1月13日 ,《山谷─以牙還牙》才甫完成,拍攝現場總指揮、身負執導之責的山岡強一,也慘遭遭金町一家恐怖份子的毒手。我們必須將這兩位導演的「死」,視為「這個時代的黑暗面」。
山岡導演在寫給友人的信中,關於這部電影的前提是這麼描述的:
「 (1) 1984年12月22日 佐藤導演慘遭殺害的事實, (2) 這起事件同時呈現山谷的現狀, (3) 也反映了這個時代狀況。 (4) 此外,先前以「勞動者支配」的模式所進行的工人支配政策,開始轉換為軍國主義一般的「勞務者支配」。 (5) 在這個剝削與支配的雙重結構中,社會歧視加厲的現實, (6) 而將其統合/統治的,便是天皇制。 (7) 日本主義與資本主義,這兩項功能作用相異的制度,由天皇制將之統合的結果,致使日本發動侵略戰爭成為必然; (8) 罔論這個支配權力的本質,可定位在日本對朝鮮、台灣進行殖民地支配,以及向亞洲發動侵略戰爭的延伸線上。 (9) 也就是說,有關奴役、強擄勞動者的本質,必須回歸到天皇制與侵略戰爭動員的原點來探討,以之應戰。」
以拍攝紀錄片的方式描寫山谷(「寄場」=勞力市場)的現實,便是為了看清這些問題的核心所在。
《山谷─以牙還牙》影片中探討許多社會問題:路上招收「日雇工人」(臨時工)的問題與暴力支配、受歧視的部落民問題、在日朝鮮人問題、預防性拘留觀護、社區排外主義、對於社會底層的歧視、逐漸崛起的法西斯主義……。而且這些問題並非零散單獨存在,特別集中於山谷地區,反映了這個國家的歧視/支配結構。影片裡所呈現的每一項事實,並非僅限於山谷地區的特殊問題,而在我們所生存的這個社會裡雖隱形但普遍存在的真相,也是日本進行現代化100年的實體。
佐藤導演的「死」,以及其後的反擊暴動的所帶來的衝擊,使攝影機追蹤山谷地區日雇工人的日常生活與其一年四季的演變,最後,再度歸回「寄場」的原點而立足。
這部電影雖然背負了這些「沉重」的主題,但絕不呈現人們愁雲慘霧的表情。這是因為這並不符合在山谷這塊土地上居住、生活的人們的做事風格。觀眾透過這一部影片能夠體認到─「寄場」,原本以為遭社會隔絕的遙遠之地,其實緊挨著我們,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周遭。這是那些已經看清絕望深淵的人們,在最黑暗的地底所能掌握的一絲光明。「寄場」,反映了這個社會的「現在」,同時充滿了孕育未來時代的「預感」的磁場,就是「都市」本身。
資料來源:《山谷─以牙還牙》折頁簡介資料日文版(「山谷」製作上映委員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