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6日

開放與自由的身體經驗─「接觸即興工作坊」筆記

◎劉竹晴


(編按:10月份,東海岸文教基金會舉辦「2011第三屆東岸表演藝術工作營」,此文作者參與工作營其中一場朱星朗老師帶領的「接觸即興工作坊」後,寫下這一篇體察筆記。)

在陰雨綿綿的周六下午,我首度踏進花蓮碧雲莊的舞蹈教室,斜斜的天花板與窗外的一大片綠意感覺是個動身體的好時機。雖然一開始我只想坐在一旁看課,但朱星朗老師要大夥坐 下來圍個大圓自我介紹並談談身體經驗,我也一同加入圓圈當中,上課的學員有來自東華大學、慈濟大學的老師和學生、東部劇團的故事媽媽、護士和愛舞人士,有同學問老師沒有學舞的人是否適合學習接觸即興,朱老師回答無論有無學舞經驗都可以學習,而沒學過舞的就像一張白紙可塑性更高。


我們從躺在地上 感受呼吸開始,察覺身體的細微變化,以及空間中的氣味與氣流,接著在教室滾動,運用身體各個部位與地板接觸,並逐漸擴大移動範圍,將身體舒展開來。結束地板暖身活動後,我們站起來兩兩一組,開始玩各種接觸遊戲,先是按壓夥伴身體的各個部位,被按的夥伴則必須感受/察覺身體的變化與感覺,遊戲更進一步地發 展,老師要我們嘗試使用不同的力道推夥伴身體,被推的人則可以做出反應,用身體去抵抗對方的推,或讓身體順著動力做出動作,原理很簡單,但要做得不多不 少、忠實反應力量的大小卻不是太容易。而輕鬆又自然地在教室走路,是另一件不太容易的事,老師要我們方向清楚地、直覺性地往前走,在教室當中與同學們任意穿梭,這樣的練習讓我想起在台北車站捷運站換車時的景象,來自四面八方的人要前往不同方向的目的地,而經過這次的練習後,我在換車時好像真的比較順暢了, 迎面而來的人們雖然與我的距離極小卻不會彼此阻礙,彷彿有個保護膜圍住我,就算真的與人碰觸到也不再感到不自在。


在課程的後半 段,我們進行人體雕塑的遊戲,仍是兩兩一組,一個塑形者,另一個則是被塑者,一開始兩人關係是一主動一被動,被塑者只能依照塑形者的擺弄而更改身體外形, 後來老師改變遊戲規則,被塑者在塑形過程當中可以在塑形者擺弄過後,依照自己的感覺改變外型,雙方形成互給建議的互動關係,沒有誰是最後決定者,兩人一來 一往地共同進行雕塑的工作,老師多次複述這個遊戲的關鍵概念:「建議」,「建議」也呼應接觸即興的民主精神,在接觸即興的過程當中,聆聽對方聲音與給予對 方建議是雙方進行一連串動作的起因與基本態度,你可以順著對方的動作做一個旋轉,或是給予阻力開啟下一個動作,有人認為這很像處世哲學,但老師說他只希望 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大家流流汗運動運動。


課程的最後我們 再次圍起一個大圓,不限定夥伴的兩兩一組,在圓中接觸即興,可以使用課程當中的練習或是自由發揮,看著同學們一個一個輪流進去圓中,安靜地與夥伴接觸與舞 動,雖然還不到交換彼此重心與重量的階段,但身體已極為開放與自由。儘管我無緣參加第二週的工作坊,但我知道所有的學員們將會獲得全新的身體經驗,而我也 帶著再度甦醒的身體回到忙碌的台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