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視窗‧每月一部
特別講座‧紀錄片‧在乎現實嗎?
觀點專題‧伊朗紀錄片
地點:乙皮畫廊(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2樓,近博愛街)
費用:免費入場,座位有限,請先預約03-8334545 or space.east@gmail.com
□ 多元視窗:
1、《山谷–以牙還牙》(1985,110m )
場次:1/15(日)2:30pm
簡介:在距東京鬧市區幾步之遙的山谷,聚集著大批打零工為生的中老年男子。這些人或來自貧瘠的日本東北部農村,或來自已關閉的礦區,有些人因傷喪失了部分勞動能力,湧向大城市是為了謀生,戰後經濟飛速發展的大城市沒有他們拖家帶口的空間。他們孑然一人,每天早晨四點半,工人們爬、貓著腰往裏鑽、一群一群往裏湧,潮水一樣把職業介紹所的捲簾門拱起來。職業介紹所由黑社會及幫派把持,介紹的工作工資奇低……
※映後座談:櫻井大造(台灣海筆子主創者 / 野戰之月海筆子(日本)
翻譯:李彥(海筆子成員)
2、《傘》 (2007,93m in)
場次:2/25(六)10:00 am ※此場於花蓮好事集播放
簡介:農,是中國賴以生存的根基。 如今這些農民們,已經像傘一樣被撐開,覆蓋在中國所有經濟最活躍的脈搏上。工:廣東中山-來自農村的年輕工人們一心想讓自己領到更多錢,但卻不知每一把傘能為其他人賺多少錢……商:浙江義烏-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場批發雨傘,日進斗金的生意讓「商人」似乎遠離了「農民」的故鄉……學:上海-畢業找不到工作,不僅意味著要回到農村,也意味著所有的努力前功盡棄……兵:某解放軍駐地-對這些來到部隊的農村子弟而言,從軍的意義在於改變「農民」的命運……農:河南洛陽-農村早已沒有年輕人,只有孤獨的老人對著鏡頭傾訴……
※映後座談:蔡建福(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
3、《請別打我,長官!》(2011,73m in)
場次:3/10(六)7:00pm
簡介:西印度貧民窟的布德漢劇場由被視為天生罪犯的查拉社區年輕人組成,2003年,劇作家導演達克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逮捕後,達克辛和他的朋友羅西化身為社區的導遊,告訴我們這裡怎麼從1871年英國殖民時代變成天生罪犯,以及全家如何被監禁在軟性的集中營裡;然而英國人早就走了,卻留下這樣的歧視與偏見。因 此,藉由布德漢劇場的表演能帶來一絲平反的希望以改變這個成見。
※映後座談:傅可恩P. Kerim Friedman、夏雪莉Shashwati Talukdar(本片導演)
4、《廣場》(2010,110min)
場次:3/25(日)2:30pm
簡介:一切都是從不准帶國旗上街開始。2008年11月,六十年來首位中國官方代表陳雲林抵台訪問,同時,台灣民眾的言論與人身自由受到國家機器高度箝制。透過網路,學生們從各地聚集起來,他們因為共同的價值受到侵害而齊聲怒吼,卻也因為各自的信仰與堅持而相互質疑。在抗爭與學業、公民與政客、激情與自省之間,在台北,在這個廣場,在他們二十餘歲的年紀。
※映後座談:江偉華(本片導演)、吳思鋒(劇場工作者)
5、《阿草向前衝》(2006,20min)
場次:4/15(日)2:30pm
簡介:阮芳草,越南籍。4年前從越南遠嫁到台灣,目前定居雲林永光村,
與先生、公婆同住,育有二女。阿草在麵店的工作,為她帶來一個月約兩萬元的收入,但是家裡大大小小的開銷讓她想為兩個孩子存一點錢的願望似乎都頗為困難…面對家庭經濟的壓力,不管多麼辛苦,只要有賺錢的機會(包柳丁、資源回收、當媒人…),她一定咬著牙努力打拼。然而開朗愛笑的阿草也會有承受不了壓力的時候。每當意志消沉,阿草總是想起母親曾經對她說的話:「艱苦總有一天會過去,要忍耐…」在咑咑向前的腳踏車聲中,阿草鼓起勇氣向前衝了。
※映後與談:楊華美(花蓮縣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社工組長)
□ 特別講座:紀錄片在乎現實嗎?
時間:5/6(日)2:30pm
主講:王墨林(資深文化評論人、劇場工作者)
□ 觀點專題:「伊朗影展」
時間:5/25-27(五~日)
1、《和聲》_40m in +《德黑蘭第25個鐘頭》_20m in
場次:5/25(五)7:00pm
映後座談:薛常慧(影像工作者、紀錄片導演)
*《和聲》:伊斯蘭革命發生至今三十年,女性歌手仍被禁止獨唱。本片紀錄多位伊朗女歌手如何在法律的限制下,傳唱伊朗女性的聲音。留下來的音樂家必須遵守政府的規定,修改音樂編排、改變表演方式。導演拜訪多位伊朗女性音樂人,記錄她們進行藝文創作時所面臨的困境與努力。
*《德黑蘭第25個鐘頭》:1998年11月29日 ,伊朗國家足球代表隊進入世界盃前32強。平時安靜的德黑蘭街道變得熱鬧、充滿歡樂,不同族群的伊朗人團結在一起慶祝勝利。這一天是伊朗近代史中最快樂的一天,被稱為「甜蜜星期六」。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後,300多萬伊朗人因為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離開伊朗。之後,伊朗與伊拉克的戰爭、伊朗內部政局的動盪、加上西方媒體的負面報導,使得伊朗的形象充滿悲傷與苦悶。取得世界盃資格將伊朗人再一次團結起來,並帶來久違的歡樂。
2、《我不是核能》_36minj+《勾達法里德的故事》_35min
場次:5/26(六)2:00pm
映後座談:賴威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辦公室主任)
*《我不是核能》
藍薩(Ramsar)鎮的輻射指數超出正常水準,在鎮議會選舉期間引起激烈的辯論。哈森.普曼蘇里(Hassan Poormansuri)從教育部退休,是藍薩鎮土生土長的居民。他發現從小長大的鎮已經受到核污染,對鎮民的身體健康有所損害。有些婦女感到身體沈重,有的村落十個人竟有八個人得了癌症。
有的鎮民認為提起核污染的問題只會造成地價跌落,觀光事業衰退,對藍薩鎮的發展沒有好處。官員認為哈森的論述並沒有科學證據支持。另一位參選人查佛什.薩尼(Chavoshi Sani)認為核能是嚇唬美國人的,微量的輻射還可以治療癌症。
*《勾達法里德的故事》
那卡力(Naqali)是伊朗傳統的劇場說唱藝術,由男人獨唱,長久以來禁止女性參與。女性也不得出現在那卡力的表演場所,如咖啡廳、公眾廣場等。本片記錄伊朗歷史上第一位女性說唱藝術家——法德美.哈畢畢薩德(Fatemeh Habibizad)。她積極地拜訪耆老,學習伊朗不同區域所發展的說唱形式,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身為女人,承受不同的社會壓力。她被稱呼為「勾達法麗德小姐」。她證明女性也能作男人的工作,就像伊朗史詩王書(The Book of Kings)中的女英雄勾達法麗德(Gordafarid),在男人之前挺身而出為伊朗戰鬥。
3、《拉列與拉丹》_36min + 《朦朧的自由》_21min
場次:5/26(六)4:00pm
映後座談:薛常慧(影像工作者、紀錄片導演)
*《拉列與拉丹》:拉列和拉丹.比加尼(Laleh & Ladan Bijani)是連體姊妹,她們的頭連在一起,生活對她們而言一點也不容易。她們像是一個人,又像是兩個人一起過活。為了活得像一個人,為了追求各自的人生,她們決定開刀做分割手術,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拉列希望成為新聞記者,拉丹希望成為維護人權的律師。醫師警告她們,開刀可能造成她們的個性改變,甚至會造成腦死、死亡等嚴重後果。「即使我們其中一個犧牲了也沒有關係,只要我們知道有一絲機會。」片中記錄這對連體姊妹面對人生,做出重大選擇的過程。
*《朦朧的自由》:皮秋兜(Picciotto)是一個老太太也是一位反戰人士,她住在美國白宮前面已經26年。她在廣場上搭起小小的帳棚,帳棚旁邊擺放反戰的照片與標語。她每天風雨無阻地向遊客說明,甚至辯論反戰與反核武的思想。她曾經被抓到警局八次,也曾被陸戰隊以暴力毆打威脅。導演比對他自身從伊朗來到美國前後所獲得的美國印象,他對自由也有更多的啟發與思考。「這位女士,就某種程度而言,即是自由的象徵;這樣的自由在我的國家就像是一場夢。但是很明顯地,自由的標語遠比自由本身更繽紛奪目。」
4、《刑法第六十一條》_65m in
場次:5/27(日)2:00pm
映後座談: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導演在愛文(Evin)女子監獄訪問四位殺了施暴者的女性,記述她們的生命故事。伊斯蘭刑法的第六十一條明令,當一個人的生命或名譽受到立即性威脅時,可以武力反抗。但是事實上,當伊斯蘭婦女犯殺人罪時,法官極少採用第六十一條,反而採用傳統習俗「以牙還牙以眼還眼」(quid pro quo)做宣判依據。如果婦女遭到強暴,她們會被控通姦罪,處以死刑;如果她們親手殺了強暴者,她們會被控謀殺罪,處以死刑。
本片穿插著這四位女性的經歷,以及她們的家人缺乏法律援助、禁止再上訴的現況。她們以求情書或國際人道組織的聲援求得緩刑,也有一兩 個人曾因此被釋放,但這都是極罕見的案例。
5、《學生當家》(2009,116m in)
場次:5/27(日)4:00pm
映後座談:廉兮(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助理教授)
德黑蘭一所國中,每年開放兩天讓學生治理校園。本片從一開始的候選人提名開始記錄,並拍攝學生的政見發表與拉票造勢。學生可以競選擔任老師、教官、或其他行政職。獲得多數票的學生在兩天內必須善盡自己的職責。
學生治理學校的時候,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一邊上課要一邊管秩序,管了秩序又不一定公平,不公平又需要開會或尋找其他仲裁的方式。學生透過校園自治,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學校的經營,並學習像成人一樣溝通處理。
洽詢電話:03-8334545
網址:﹝http://space-east.blogspot.com/﹞
歡迎在FB搜尋:﹝東海岸﹞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
主辦單位: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協辦:乙皮畫廊、東海岸評論、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中心、花蓮多元跨界行動協會、花蓮好事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