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7日

小鳥站在石頭上講故事

文/黃憶欣

明恥國小的公共藝術
一件公共藝術作品的完成需要耗費多少心思?什麼樣的公共藝術既能符合所有人的期待,又不減其作為公共藝術的價值?問問花蓮市明恥國小師生,他們是如何與藝術家攜手打造述說學校歷史的公共藝術吧!
  
這件歷時已屆滿一年的設置案,從老師們規劃讓小學生親訪社區的教案開始,到藝術家帶領學生參觀花蓮市區公共藝術作品,深入了解公共藝術表達內涵,再經過藝術家創作規劃,學校師生和評審委員會的投票下,終於在今年5月中完成最後決議,自兩件修正後的設計圖中擇一敲定,結果由「小鳥站在石頭上」出線,預計在7月中施作完成。
圖說:明恥國小四年級學生由藝術家帶領下參觀花蓮市區的公共藝術作品

受邀設置該公共藝術案的藝術家黃錦城、陳逸堅,是以明恥國小所在地花蓮港百年多前聚落「鳥踏石仔」為創作方向,這與該校前年所設計至今推廣「海洋教育」教學活動,讓學生能了解家鄉的地理環境、生態與人文歷史的目標一致。
  
這項教學活動主要設計者是教務主任陳明華,藉由回憶過往、蒐集故事來促進親子互動,激發學生愛鄉、愛土、愛校的情懷;除此之外,又培養了一群小小公民新聞尖兵,即訓練學生訪談的基本技巧、操作攝影機、數位相機等資訊媒材,完成一份屬於該校師生的鄉土紀錄。
  
學生們的採訪紀錄由陳明華主任彙整為一段感人的「尋夢鳥踏石」故事,讓藝術家得以從學子們採訪得來的具體共同記憶「白燈塔」出發,以擬人化的方式結合象徵在地自然生態、文化以及歷史圖像,希望透過作品趣味生動地呈現鳥踏石仔的「記憶拼圖」。

訴說鳥踏石的藝術與歷史
明恥國小創立於民國29年,原名「花蓮市港國民學校」。藝術家黃錦城說,花蓮港所在地以前是「鳥踏石仔村」,是花蓮市最東邊海岸的聚落。鳥踏石仔其實是一塊大礁石,在花蓮築港以前,礁石上常有海鳥群集。
  
日據時期因為日本政府決定開發花蓮,因而在鳥踏石仔漁村北側開築花蓮港,1979年鳥踏石仔漁村在政府推展花蓮港第四期拓港工程下,劃設港內岸邊為禁區,全村面臨搬遷的恐慌,雖經過5年多的爭取,最後村民仍不得不全村搬遷放棄家園,「鳥踏石仔」遂成歷史。
  
該案作品以「鳥踏石仔」為創作發想,並以當時守護漁村的精神象徵「白燈塔」為主體意象,又為配合該校新建物牆面與建築師的規劃,因此創作了多幅以磁磚貼面的彩繪,在與評審委員會討論後,有兩幅開放全校師生投票,包括「小鳥站在石頭上」和「鳥踏石舞曲」。

「小鳥站在石頭上」以活潑鮮明的幾何色塊勾勒鳥踏石仔的漁港景色,重現過去白燈塔佇立海邊,散發出和煦的光芒,引導漁船入港,守護鳥踏石仔村民的樣貌。兩隻站在石頭上的可愛小鳥,在一旁吱吱喳喳的說著昔日鳥踏石仔漁村的故事。
圖說:花蓮市明恥國小公共藝術視覺模擬圖一「小鳥站在石頭上」

「鳥踏石舞曲」則以明快鮮豔的色彩、趣味的擬人化手法,描繪「鳥踏石仔」一群不起眼的花鳥昆蟲等生物的舞會,其中,記憶裡的白燈塔正彎腰與站在海中石頭上的小水鳥對話。
圖說:花蓮市明恥國小公共藝術視覺模擬圖二「鳥踏石舞曲」

明恥國小校長何麗香說,有趣的是在學生票選部分,302票中由「鳥踏石舞曲」以2票勝出,但在老師的投票部分,卻是「小鳥站在石頭上」獲得17票以2票勝出,加起來票數完全相同。最後在審委會綜合考量下,選擇了「小鳥站在石頭上」。黃錦城表示,可能是因為兩幅圖面都詳細介紹了創作理念,而公共藝術戶外教學也收到效果,最後學生們的決定已在於個人喜好。
  
公共藝術設置的精神在於強調與在地文化、使用者之互動,因此在該案設置過程中,透過師生們的共同參與,使得這件作品更具意義和故事性。

尋夢鳥踏石─培養孩子作為社造種子
「媽媽說,現在的自行車步道下去之後以前是一整排矮房子,住的幾乎是漁夫,門前皆有漁網,夏日時都會有陣陣的魚腥味。朱鵬安的媽媽跟我媽媽小學是要好同學,媽媽說小時候放假都會去找朱鵬安媽媽玩,他們家就住在亞士都下面,也就是一整排矮房子的最後一間,房子旁有一片似小山丘的田園,望海風景非常美,媽媽也常在田園裡採了些蔬菜帶回家,還有到海邊玩水,跟現在的港口是不一樣,媽媽說以前的海邊比較好玩也比較美。」
  
前年還是明恥國小5年級學生的林依凡,寫下了這段媽媽的童年記憶。

孩子們的鳥踏石仔記憶拼圖
當時,明恥國小有70位5年級生參與了這項主題叫作「尋夢鳥踏石」的海洋教育教學活動。他們在受過老師教導的基本採訪訓練後,開始進行對於社區歷史片段的採集,採訪對象包括家中長輩和鄰居,結果令人欣喜,許多孩子的祖父母開始緬懷早已遺忘的過往,並驚訝地回應:「這孩子怎麼會問這個?!」
  
為了讓學生們了解家鄉的地理環境、生態與人文歷史,教務主任陳明華精心設計了一個故事人物——在鳥踏石仔村長大的女孩阿湘,他並且以文學的手法營造情節和故事性,提升小學生對整個活動的興致。陳明華說:「講歷史太沉重也太刻意了,可能造成學生做作業的壓力;但是從一個故事說起,孩子們就開始發揮想像力,勾勒女主角的生活背景。」

圖說:(上)陳明華為學生講述鳥踏石仔家鄉地圖(下)學生們分組討論採訪技巧

慢慢地,學生們的採訪所得讓他們對於鳥踏石仔村有了較為具體的描述。梁惟婷說:「鳥踏石仔村是一個很古老又有鄉情味的地方」;薛家杰則形容「那裡的人應該很會抓魚、蝦子、螃蟹。那裡是很多礁岩的海岸,應該很美麗。」曾威傑也說,「鳥踏石仔村是一個隨時都可以玩水抓螃蟹讓人開心的地方。」
  
陳明華主任說,在採訪的單元開展時,孩子們都覺得很好玩,並且交換了彼此的心得,他們與同儕相互溝通,共享活動的樂趣,更藉此機會靈活運用各類工具書籍、電腦網路,以蒐集資訊、組織材料、廣泛閱讀。
  
第一階段資料彙整後,陳主任邀請了本身就是明恥國小校友的民政里里長林志鵬、校長何麗香,親自講述家鄉的過往,原來故事女主角阿湘本尊就是校長阿香,她的故事受到了學生的熱情回應。

培養社區營造的種子
親身了解社區的故事之後,學生們開始進一步思考陳主任拋出的一個問題:花蓮港的開發到底好或不好?「當然,老師們都沒有給標準答案,完全讓學生自由發揮,當時也引起廣泛討論。」陳主任這麼說。
  
這項教學活動也間接帶動了學生的家長,孩子們的父母找出了塵封已久的照片,提供給學生認識過往,也有阿嬤拿出同學會私房照,開始講述以前的故事。後來,該教案成果報告提供給有心成立鳥踏石仔發展協會的社區人士,漸漸地匯集成一股力量,希望能找回鳥踏石仔這一段失去的記憶。
  
「希望孩子們能作為社區營造的種子,成為守護家鄉的解說員,把歷史傳述下去,相信小小的種子有一天會發芽,鳥踏石的故事將會在他們心中永遠流傳下去。」陳明華主任以這樣的信念持續灌溉著。
圖說:陳明華主任(左)設計多項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們成為社區營造的種子

※此文為「小地方、大視界:98年度公民新聞寫作課程(花蓮場)」成果文章,感謝作者同意轉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