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4日

嘉蘭部落的莫拉克過後(2) in,進入

文:Ulung˙Lupiliayn利錦鴻

8月17號禮拜一,在南太麻里橋被衝毀後,第一次踏上返家的路。南太麻里橋被水沖毀的大洞已回填上去,幾十台的怪手在河床重新整治河道和給行車人平坦的道路。

夜晚,我在部落的青年會所聽的大家這幾天在部落的種種經過,包括交通中斷當天組成自救會、中央廚房,大家將冰箱理的食物奉獻出來,爸爸們去山上採集野菜蝸牛和竹筍、媽媽們負責中央廚房青年會所的哥哥姊姊妹妹弟弟們挨家挨戶詢問缺少什麼、收集柴火、簡易的傷患幫忙、獨居老人的照顧,有人捐出發電機,提供手機充電跟外界聯絡。

哥哥們說,部落的大家每天一起燭光晚餐,台九線南太麻里橋以南到金崙村以北的路段完全沒有車輛經過,星空很美,大家還一起看了場流星雨。描述得很浪漫,但我知道在路斷後,因為空投物資物不多又必須分給三個聚落,大家過了一段恐慌的時間。



紅色區域為這次遭到河水侵襲的區域。

8月18號,跨過了塵土飛揚和機械聲響轟隆隆的南太麻里橋路段,和Lisin在介達國小碰面,協助嘉蘭部落災後的影像紀錄。鄭漢文校長是我們的頭頭,但是他過於忙碌,我們也就不打擾他而在一旁訪問ina[1]們,太陽快把人曬昏,大家躲在樹蔭下搧著風聊天,有的躺在床板上打個小盹。

我們坐在年輕人旁邊,問拿著吉他的他們在聊什麼唱什麼,王韋涵和王濬哲兩個堂兄弟用陶喆的「找自己」即興編了一小段歌:嘩啦拉啦家裡被水沖走了,嘩啦拉啦大家在太平洋當好鄰居,找房子~~~~,哈哈大笑的背後會是什麼?我們心裡或許知道,沒有當場指明。王韋涵說他因為在軍中服役,沒辦法回來收拾自己寶貴的物品,有點可惜。

下午四點,曾經協助921地震災民以特殊工法建起組合屋的第三建築事務所建築師謝英俊老師來到組合屋預定地,kama[2]宋仙璋主任拿出了他所繪製部落協議的配置圖和謝老師、鄭校長及鄉公所人員一同討論。

基本上,組合屋的配置圖以分屬五個不同頭目的家團劃分為四個居住區塊(其中兩家團因人數少合併為一):

Maljivel、Ka’aluwan和Valjulu、Maledep、Tjaluwaway,加上公設的總面積為9874.13平方公尺,初步預計將容納70間組合屋,其實空間稍嫌擁擠。戶外設施預計有廣場、停車場、入口意象、儲水池(雨水利用)、水塔。而組合屋除了族人居住外,尚有會議室(兼接待室)、辦公室、會議室、儲藏室、教室(圖書室)、休閒育樂室、工坊。附屬設施有涼棚、小水池、公共菜園和石灶。

族人希望怪手整地時能夠保留地上原有的大樹及大型石頭作為新居部落景觀及其他用途,我們在新整的地上看見兩棵直聳的相思樹和大石頭,怪手並沒有把他們挖走。謝老師、鄭校長和宋主任認為暫時的新居部落雖然只是居住兩年,但希望還是能夠住得舒服,使用當地建材作為輔助,並且讓族人發揮巧思設計自己的家屋外觀。

鄭校長希望搭配政府災後重建政策由族人自己親手搭建自己的房子又能暫時有份穩定工作,一舉兩得。宋主任說族人是建築高手大部分都有建築勞工的經驗,只要謝老師在工程中教導,一定能夠很快完成組合屋的興建。


上圖:新居部落的地籍圖,下圖:宋仙璋主任所繪製的初步組合屋配置圖(含環境空間)

王韋涵和王濬哲已先騎車上去嘉蘭,我和Lisin忙完工地的拍攝後便順著山路驅車前往,原本往嘉蘭的路已崩塌,我們只能從陡峭產業道路往嘉蘭方向騎,從高處俯瞰太麻里溪河道大約擴大了七倍左右,漂流木散佈在水流過的地方,包括南太麻里橋面上。

到嘉蘭活動中心正好碰上發放物資及某個單位的救助金,物資堆滿整個風雨球場,年輕人協助將物資平均分給受災族人。我和Lisin來到下部落,景象太令人震驚,我居然找不到我親戚的家,河床上還躺著兩間樓房,有的房子路基已被淘空成為危樓不能住人。小孩子在乾掉的污泥上打棒球,相較於大人的憂慮,小孩好像沒有什麼煩惱似的。

嚴長壽也來了,鄭校長請了大家喝沙士,我和Lisin在店鋪門口跟店鋪主人聊天,她說家裡旁邊已經是河了不能住人了,但也不知道該去住哪裡,這是vuvu的心聲,如此心聲比比皆是。

傍晚,回到介達國小,宋師母說開學在即小孩的教育問題是她最擔心的事,小孩子該繼續讀嘉蘭國小還是要轉學到介達國小,如果繼續讀嘉蘭國小,勢必要有交通車接送小孩往返兩村,這是族人必須再去商討的事。


--------------------------------------------------------------------------------
[1] Ina:排灣語,對母親與母親輩的稱呼。[2] Kama為排灣語,是對父親及父執輩的稱呼

編註:
文中提到在部落重建的鄭漢文校長為台東新興國小的校長,災前就積極和族人共同努力部落自立,將校內家長組織起來作木工和布工坊,成績斐然,請閱讀韓良露撰寫的「從「不」工作到「布」工坊、「木」工坊 ─新興國小與鄭漢文校長的故事」

更多嘉蘭情形,請閱讀這裡

(作者為嘉蘭重建家園影像協力小組,台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拉勞蘭部落族人,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二年級)

※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原文連結網址:http://www.dfun.com.tw/wp-trackback.php?p=1690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