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原刊於澳門日報演藝版(2009.6.25)
作者:若盈
即將於本周六日上演的《影的吿別》,是足跡“身體敢動”系列的第三部。這系列以思考身體作為表演媒界的實驗創作為目標,每次設定不同主題及形式呈現,這次為什麼提到“影”?影子跟舞蹈的關係是什麼?“小時候看見的影子在地上,我們不是都喜歡跟影子揮手、搖動身體,好像跟影子在跳雙人舞一樣嗎?”其實即使看不見影,盧頌寧說起話來也是手舞足蹈的。
從我的影到城市的影
“影”為什麼會“吿別”呢?原來這個構思是從去年一個關於新橋的創作開始。在一次街坊訪問中,一位女孩說她最難忘以前放學回家途中看見的夕陽,女孩的回憶令盧頌寧印象深刻。“這個女孩的話令我想起小時候,的確會常常看見自己在地上有一個很長很長的影子。可是現在已很難再看到自己的影子被投在地上,不是沒有陽光,而是這個城市已高樓密佈,地上只有高樓的影子,不是人的影子,建築物的影子好像將人的影子吃掉了。”現在我們要在路上看見自己的影子,只有依靠街燈,“霓虹燈、街燈將人的影子同時變成很多個,不再像過去那麼純粹”。對一個舞者而言,個人身體的觀察,與對城市的“身體”的觀察,原來也可以一樣敏感。
另一個引發她開始這個創作的原因是年紀。對上一次純舞蹈的創作和演出已是七年前的《心絃動》,之後她參與的主要是一些戲劇性較強的演出,很少從頭跳到尾的作品,她常常記着一位舞蹈老師的話:“當你三十多歲時仍在跳舞,是因為你要到了五六十歲時仍可繼續跳下去。”而且“年紀大了,可能身體上某些能力已不及年輕的時候,但由於身體是有記憶的,人生的經歷多了,身體蘊藏的記憶和內在能量就會跟過去很不一樣,今次的獨舞演出,是一次對我自己身體的檢驗,看看自己改變了多少。”
舞蹈,從生活經驗開始
說到改變,作為一個舞者的盧頌寧,在她的身體記憶中,改變最大的是什麼?她毫不考慮答:“是在英國唸跳舞的時光。”盧頌寧七歲開始學習中國民間舞和芭蕾舞,大學畢業在幼稚園敎了兩年,九六年放下敎職,隻身到了倫敦拉邦舞蹈及動作中心(Laban Centre For Movement and Dance)深造舞蹈。在倫敦習舞最大的得益是眼界的開闊,那裡演出量多,而且都是不拘一格的舞蹈創作,完全打破她過去對舞蹈的觀念,原來舞蹈創作可以從煮晩飯、看電視等生活細節開始,而且應該突破藝術的界限,敢於跟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合作。這次她跟年輕的燈光設計師林俊熠合作的《影的吿別》,也很希望帶出“劇場中不同的元素也是一種表演”的訊息。
《影的吿別》作為她首次在窮空間小劇場發表的獨舞作品,她又抱有什麼期望?“舞蹈不只是做出很優美的動作,她可以表達你對生活的體驗與感受,能做到這點就很不錯了。”她說。
影的告別‧花蓮場
場次:8/21、8/22晚上7點30分
地點: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心關係工坊(花蓮市林森路210-2號,近博愛街)
票價:100元
詳情:http://space-east.blogspot.com/2009/08/blog-post.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