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6日

【轉貼】新鮮的小劇場

作者:張吉米(自由劇場工作者)
站台:糊掉的肉骨茶

有一天偶然在電視上看到的節目「一步一腳印」,裡面正在說一個城鄉所的博士候選人王福裕放棄讀博士,而選擇去花蓮賣菜的故事。他為什麼會跑去賣菜呢?原來他最初的想法只是覺得做了這麼多的文件,實際上並沒有辦法改善環境,於是乾脆種田,他立刻就跑去花蓮找農夫想請教如何種田,農夫卻說「我們壽豐鄉下需要的不是農夫,而是賣菜的人」。直到後來,生了一個小女兒,他只是單純的想到田裡買新鮮的蔬果給自己的女兒吃,卻也開始幫鄰居買菜,從2戶發展到現在百餘戶。而且有趣的是,他並不想要擴大營業,卻是希望可以有更多像他一樣的小型通路來賣有機的小農戶。

「我跟你講,真的不用洗啦,那個紙擦一擦就可以了啦!這沒有化學肥料,又沒有消毒,完全都沒有的,自然的。」

有一天,我與每週麻將俱樂部聚會結束之後,又自然而然的討論小劇場,我突然連結了這個看起來與我無關的故事。原來,我們無法言說的小劇場就是這些種植有機蔬菜的小型農戶呀!這些小農戶一開始只是在自己家旁種一些菜給自己周遭的朋友吃,因為他們知道這些菜有別於超級市場買到的那些佈滿農藥的大盤商蔬果。所以即便沒有賺很多錢,他們也還是可以繼續種,因為他們種菜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有新鮮健康的食物。它不僅僅是因為場地小,也跟商業與否無關,它就只是很單純的「新鮮」而已。

王福裕:「我跟農民講話高興啊,怎樣,你能不能理解,可是你要注意我是不是高興,那OK,那你就可以理解我,我只是在做一件高興的事情啊!」

是的,就像小劇場資深演員溫吉興說的,「我不能教表演,因為我教出來的不是演員,而是一個人。而且我只能作我喜歡的事」。這也正正解釋了小農們會種自己想吃的菜,他們是可以自己選擇的。但是大盤商下的農戶為了固定作物數量,就不能改種,而且一塊農地,就是要一年多耕才能把土地用到極致。小農則會採收完之後,開始種別的菜,好讓土地可以呼吸,這樣他們也才可以呼吸。

它不單指一種表演技術,而是身為人的一種態度,這也與我所謂的「人類生活實踐者」一樣,它是沒有技術可言。抑或是說,當它成為一種技術時,裡面就會少了一個東西,它很輕,卻是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我"。

所以,小劇場的人總是會到處跑跑,偶爾種一下地瓜葉,偶爾種一下蘿蔔,你要問那些離開小劇場的人什麼時候回小劇場?其實,他只不過是去種個薑而已,他們沒有離開那塊心田又怎麼回來呢?

那麼明明小劇場的演員沒有經過訓練,那麼演出來不是很難看?是啊!剛開始耕種的小農,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必然種出來很醜,而且可能被菜蟲吃掉一堆。但,這裡有一個他們必然存在而不會消逝的理由,就是這些演員新鮮沒有農藥。

其中王福裕和記者的對話是這樣的。記者:「所以,這個跟沒有用農藥種,有什麼不一樣?」王福裕:「當然是,農藥是什麼,農藥是鐵啊、錳啊、鈉啊、鉀啊,有一種東西過多,那種農藥吃的時候,蟲就脹破肚子,就死掉了,這個一樣,人吃久了也會脹破肚子,它會吸收太多在裡面,吃的時候,變成你在累積了,吃啦,講那麼多。」

即便講了這麼多,記者還是沒有吃。這讓我聯想到小劇場為什麼無法讓看一般劇場的觀眾所接受,因為它不在冰箱、不在超級市場,它正是這麼的活生生擺在眼前,從泥土裡拔出來就要你吃耶!老實說,換作是我,我可能也會猶豫,更何況還要觀眾跑到大老遠的小農地吃一棵茴香頭?

所以,小劇場當然沒人要吃呀~當然都是找親朋好友來吃呀~因為我們還缺了一個像王福裕喜歡吃新鮮的菜而且願意分享給別人吃的人,少了一個幫我們這些小型農戶種的菜從土中拔出來,然後包裝好送出的人。

我相信,除了小劇場以外,一定還有其他類似的文化聚落,這些聚落也正等著新鮮的蔬果可以被送到每個喜歡新鮮的食客手上。

參考資料:http://blog.udn.com/hankaoq/2756661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喔耶訪談四個月後
及米終於把我聽得半信半疑的
小菜農-小劇場-路邊攤-連結理論
給完成了

乃文

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提到...

原來你們四個月之前還有訪談阿!
給大家拍拍手!

peg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