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5日

【回響與剪影】座談紀錄:《藝霞年代》

 
時間:2010年6月5日
與談人:薛常慧/導演、鄒桂苑/台灣觀光學院通識教育講師
記錄:小譚

拍攝的緣起
薛導演分享拍攝本片的緣起。因朋友以藝霞團員做研究主題,從而介紹她認識。她發覺藝霞的故事是紀錄片的好題材,可以從比較活潑的角度討論台灣的歷史發展。再加上許多訪談對象都提起難忘藝霞的「華麗」印象,她開始進行拍攝的同時,也在高雄進行重建演出的計畫,並邀請中華藝校的學生一同參與,希望能再目睹藝霞的現場演出。

在與團長接洽時,薛導演還被做了一番身家調查以確定來歷。團員們多年來愛惜招牌和羽毛,藝霞歌舞團已經解散25年,「霞女」們仍然湊錢年年繳納牌照稅,避免招牌因被取消而遭脫衣舞團或其他團體濫用。
材料的蒐集
由於多年來音樂版權的變遷,一首歌發展出詞、曲、錄音和演唱四種版權,藝霞的許多舞碼又是由三四首歌結合而成,每重建一支舞,都要經歷許多交涉版權的艱難過程,有些舞碼因此無法如願重現,是拍攝過程中很大的遺憾。

另一項困難是影像的蒐集。由於創辦人行事謹慎,早期歌舞團的演出都沒有留下影像紀錄,到最後兩期才開始有錄影帶留存。一卷拍攝台柱「小咪」的八釐米影片還是一位年年從香港來台的教師在成為場場觀賞的熱情歌迷後才特別得到允許拍攝,僅供留念。相關資料目前正陸續轉為數位檔案,希望能留存於國家資料庫。

隨著時代變化,重現經典舞碼後能否和其他全球性表演團體競爭?當年的少女們在艱困環境下投入歌舞團,刻苦耐勞換來專業表現與迷人的明星特質,現今消費社會讓年輕一代擁有更多選擇,他們是否願意接受磨練,傳承上一代的精神?一批年輕學生讓老團員們重新有了這樣的希望。只要有興趣,這一代仍舊可以熬過許多艱苦的過程。排練過程中「霞女」們舉手投足的專業身段、親切隨和的特質和認真的處事態度也成為這一代年輕人的良好典範。參與重建的學生們聽父母提起當年他們是藝霞歌迷時的種種難忘回憶,也在無意間建立起兩代的交流。

在排練過程中,霞女們彷彿越活越年輕,重新展現往日的光彩。重建演出的那天晚上,共有八百多名觀眾進場,謝幕時台下的觀眾和台上的演員們都哭成一團。

映後座談上,人才培育的問題引起在場討論。當年藝霞設置一組常態的佈景班,隨歌舞團到處巡演,一首歌的時間裡就搭出好幾層樓梯如同城堡般的背景,這樣長期培養人才的工作型態,在今日以短期工作(逢演出才募集團隊)為主的劇場已不復見。
紀錄片為台灣留下歷史
現場有觀眾提到,這部紀錄片從民間角度為台灣留下歷史,從文化現象回顧台灣近代的發展。多年前的六四事件和美麗島事件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沒有歷史就沒有自己,沒有認同。對於年輕一代,這樣的影像是很好的文化和歷史教材。

當年藝霞的演出經常需要配合禁歌政策和勞軍活動,蔣公過世時還被迫取消演出。如今本片將於6月11日在上海世博會台灣文創館播放,也收到大陸方面人員的訊息,希望紀錄片中關於蔣公去世、播放國歌的片段,字幕能夠修改。薛導演最後決定將字幕打上馬賽克。她感到驚訝,藝霞歌舞團受到管制的年代已經過去五十年了,卻還是會有這樣的事情。

薛導演敘述紀錄片的製作過程是十分極端的工作,拍攝期間每天都要到不同地方,接觸許多人;到了剪接和後製的時期,幾乎每天閉門不出,直到影片完成。即使紀錄片工作在生活上無法提供良好的條件,但在精神上的回饋卻十分豐碩,使人像吸毒一樣不斷進行下去。

延伸閱讀
1、藝霞年代官方網站
2、《藝霞年代》薛常慧導演專訪

沒有留言: